传播学概论题型及分值

时间:2022-05-06 02:29: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创始人是谁?试析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 拉扎斯菲尔德,卢因,拉斯韦尔,霍夫兰。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传播的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或五个环节;其二,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人类传播的主要作用。传播学界耳熟能详的5W理论:1“谁”Who----传播主体(2)“说什么”(Says What----传播内容(3)“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4“对谁说”To Whom----传播对象(5)“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拉斯维尔认为人类传播活动具有三项功能:1环境监控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3)文化传承功能卢因既是心理学中完

形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社会心理学中团体动力学的创始人,而且由于率先将类似自然学科的试验方法应用于社会心理学,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他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把关人”理论。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他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著称的社会学家。其贡献:其一,两级传播理论。其二,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霍夫兰,他的贡献:其一,把心理实验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其二,提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三论”对传播学研究的有哪些影响?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信息论的贡献之一,就是在科学史、技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与质量、能量并列的信息概念。”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是控制论的反馈理论 反馈——系统输出信息返回输入端,处理,再对系统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反馈同信息一样,都极大地启发了传播研究。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更体现在方法论上。传播学的一大特色:整体性、系统性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的观点,更连贯的意识

3.传播学批判学派中包含了哪些主要流派或理论?各有什么特点?

政治经济学:根据马克思关于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

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精神生产资料的观点,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出发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支配与控制的现状。着重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文化研究”伯明

翰学派: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

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两种,前者主要为了揭示大众传媒为占统治地位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服务的倾向,后者则是为了考察受众符号解读的多样性。意识形态“霸权”理论:批评学者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支配阶级不再主要依靠国家、军队、法院等强制装置,而只要是通过意识形态的霸权装置来维护自身利益。哈伯马斯的批判

理论:主张通过扩展“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来改革社会,建

立基于“理性合意”的新型社会关系。



4.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各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主要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此外,“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

局限性:1)麦克卢汉吧媒介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他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是片面的 5.试析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大众传媒的新闻生产与传播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新闻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得到传播。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6.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并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特点。

美国学者麦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的《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他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

该理论对李普曼“虚拟环境”概念和拉斯韦尔“环境监测功能”观点的继承。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 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电视的“热点化效果”较突出;报纸优于形成“议题”的基本框架,电视长于强调最主要“议题”;电视主要提供“谈话议题”报纸可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深刻影响。 7.简述“知沟”理论概要,并联系实际谈谈现代信息社会是否存在“知沟”问题?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罗杰斯倡始的“创新与普及”的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开发研究;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

8.谈谈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和效果观的变化

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9.谈谈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交往理论发端于《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揭示出其思想要点,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了基本理论的构建。针对以往只从纯粹精神的视域观照交往关系的状况,马克思把对交往关系的观照转向经济领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交往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即“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马克思立足实践,以哲学批判为主线,在扬弃以往交往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交往思想。交往包括以物为媒介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精神交往关系,是一个体现人类总体活动及其关系的概念。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活动的总体运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构成了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运行。马恩把交往作为与生产力和分工同等重要的范畴开看待,将传播置于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来宏观把握。

10.如何看待“受众即市场”?

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商品性)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商品性)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竞争性) “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 20世纪80年代以前,把受众看作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有效经营方式是提供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在媒体丰富化的今天,许多传媒认为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准确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成了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被简化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受众不是单纯的消费者,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 11.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目的在于考察美国当代的各种社会病理现象

密尔斯:现代社会,“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层兴起,“旧中产阶级”衰落。白领阶层机械地承担着“非人格化”的作业或服务,对政治不感兴趣,业余生活中逃避到大众传媒提供的消遣或娱乐领域。本质上被排斥在统治势力之外,与蓝领劳动工人一起,构成了美国社会的“大众”大众的状态以及他们与少数权力精英的矛盾是美国各种社会病理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李斯曼:现代人的典型社会性格是“外向型”总是顾及周围的情况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现代人的行为具有“趋同”倾向,社会成员自主性的降低和均质性的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般大众。孔豪瑟: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非精英的大众容易受到精英的操纵,精英人物又容易受到非精英大众的压力和影响。中间社会群体的衰退、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孤立性、社会权力的集中性、大众传播导致的文化的均一性和流动性是现代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12.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发展过程,并结合实际对该项研究加以评价。

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传者中心观→受者中心观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矫正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理论。被称为“适度效果”理论。局限性: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假设预期:假定受众都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并知道如何通过媒介使用满足其需求。 理论前提:受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信息,可按照自己意愿取舍信息。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62f435f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