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_地震的等级划分是什么

时间:2023-09-15 18:14: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_地震的等级划分是什么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你知道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吗?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

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余震发生的原因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 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 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 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的工作可能影响关于余震发生的预测(来源:Nature 441 735)

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但 FelzerBrodsky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科研人员研究了在1984年至2002年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千次地震中主震之后的26次余震的精确数据。他们发现,在距离震中50km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 他们说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他们还指出,地震波在距离上的衰减遵循指数规律。

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


Brodsky说:“我们研究余震预测的一个关键点是,余震发生可能性与主震的烈度成正比。换言之,如果你知道地震波的振幅,你就可以在概率意义上预测在某点是否有余震。” 地震的等级划分是什么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9·7彝良地震)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

6、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8.8九寨沟地震,4·14树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地震)

7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5·12汶川地震,3·11本地震)

中国的地震带分布在哪里

地球上地震发生的地方是不均匀的,地球上有两大地震带,一个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另一个是欧洲地中海到南亚的地震带,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地震带上。另外在板块内部也有几个地震活动区那就是北美洛基山区,中国蒙古大三角区,伊朗地区和南欧地区。这些地区地震活动比其它地方要强得多,全世界大地震几乎都发生在这些地区。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省、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69ba8a6f5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