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后感教师随笔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兰亭集序》教后感 教师随笔 今天,教完了《兰亭集序》一课,心中有许多话要说。 王羲之不愧是书圣,才华横溢,他对生死参悟得那么透。他说人生是“俯仰一世”,当然夸张了,但人生几十年了,猛一回忆过去,确实觉得很短暂。他说“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他为人生短暂、生命无常、欢乐短暂、人生苦短而痛惜,这也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反复吟唱的话题。苏轼吟唱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哀叹的是江山的永恒,而人生的苦短。台湾作家林清玄写过《可以预约的雪》。他说菅芒花春天发芽生长,秋天就开出雪白的花儿,远看如雪,所以说它是可以预约的雪。而一同看花的人,却“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有的病死,有的离散,有的患病不能前往……人世间的变化无常难以预约。这不能不令人悲观和感伤。联想身边的生老病死的故事,令人不禁感慨万端。有个朋友几个月前还是风风火火的干工作,拼命挣钱,要为大学刚毕业的儿子买房子结婚的。可是,不幸患上了癌症,住院治疗,家人是倾其所有,老婆孩子是奔走前后,都希望有奇迹的出现。然而,上苍不会怜悯弱者的,他是不幸的制造者,怎会随意播撒幸运。我的这位朋友在医院里痛苦地煎熬了三个多月,花完了全部积蓄,被医生委婉地送出了医院的大门,回家等待那“人人都要走过的神圣的时刻”。可怜的朋友啊,躺在病床上默默地流泪,无数次地叹息,渐渐地熬尽了生命的灯油,最后萎缩成一团干枯的骨架,咽完了最后一口气。带着诸多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再想想那些遭遇横祸的人们,有的死于瞬间的交通事故,有的死于无情的烈火洪水,有的死于突发的心脑疾病,有的死于歹徒的邪恶的刀枪……他们来不及跟亲人告别,如在梦中就撒手人寰了。真是可悲可叹啊。 然而,我在课堂上沉重地分析王羲之为人生而悲叹时,学生们并不理解,有人表现很淡然。这说明他们没有经历过人生的痛苦伤感,不知道现实的残酷与无奈,觉得生离死别跟他们很遥远。或许是90后们感情的缺失,对生死看得很淡吧。几年前,有个高中学生在家里和母亲口角,竟一时性起用铁锤砸死了母亲。然后把母亲藏在皮箱里,若无其事地去上学。可见,年轻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多么得薄情寡义,冷若冰霜。像这样的孩子成人后,能够对家庭、社会负责吗?能够善待生命吗?能够勤奋进取吗?能够与人为善吗?我们编教材的人,把《兰亭集序》纳入“心连广宇”专题,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生命意识,时空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即珍惜生命,充实人生,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一千多年前的王羲之已经给我们做出来表率。王羲之从小聪明好学,刻苦读书,特别在练习书法上,更是废寝忘食。传说他练习书法研墨用完了十八缸的水,他洗砚台的水把水塘都染黑了。后人说“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这是对我们的书圣勤奋刻苦,对书法艺术的深情地赞美。王羲之的美好品德言传身教给了儿子王献之,王羲之在书法艺术的花园里四处寻觅,也采摘到了艳丽的成功之花。“二王”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两座丰碑。 综观《兰亭集序》,觉得王羲之不是一味地悲叹人生,他似乎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是快乐。有人说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是的,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快乐。但是诗人说“欢乐总是太短,寂寞总是太长”。我认为,生活有如一段艰难的旅途,快乐就是那旅途间的山花和溪水,让我们放松心情,接着往前走。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快乐与寂寞,顺其自然吧。 天涯孤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69cab8e5d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