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时间:2023-03-30 08:08: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兰亭集序》导学案

编写人:段慧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叹中含积极之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搜集整理文言知识; 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难点: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叹中含积极之情。 【知识链接】

1、简介王羲之,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其人曾一度为官,积极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

2、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多介绍成书经过,意旨,作者情况等,亦可评论。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

3、时代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4、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

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其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感知全文】 预习案:

1、给下列生字正音。

癸( guǐ 禊( xì 觞( shāng ( chěng ) 殇( shāng 骸( hái 2、积累文言字词: A.重点实词和虚词

1)况短随化,终

于尽。( 寿命长)(至,及)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 酒杯)(排列而坐)(旁边) 3所以..兴怀,其一也。(……的原因)( 思想情绪,情致) 4 暮春初(助词,的) 及其所

既倦(往,到达 不知老

将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会稽山阴之兰亭(在 当其欣

所遇() B.词类活用

1)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士。年长的人) 2)死生亦

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3)足以视听之娱(副词作动词,穷尽。把……看作一样) 4)故知

死生为虚诞(数词作意动用法) 5)彭殇为妄作(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6)左右(名词作动词,围绕) C.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曲水的旁边。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 2)俯察之盛(古义:自然界的万物。今义:种类) 3)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胸前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所用来,借以 今义:因果关联词) 6)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D.文言句式 第一组

1)修禊事也(判断句) 2)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3)其致一也(判断句) 第二组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2)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 3)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 4)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 第三组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探究案

1、感知课文内容:

1)文章第一二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

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流觞曲水”。四、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三段议论的中心问题,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然后说说这番议论跟前两段叙事是怎样联系的。

答: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

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他与老庄的思想是一致的吗?作者此时为什么又说“悲”呢?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何其相似。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由已悲人,从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悲哀。

2课堂小结 检测案

1、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细察众多的物类,借以舒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穷尽耳目视听的欢娱。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但当他们对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自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2、王羲之认为 “死生亦大矣”,请结合古今中外名人对生死的看法,用一个小片段来表述你的生死观。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史铁生: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迅: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16fc0b681c758f5f71f6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