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 课时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案 王贵和 《道士塔》 余秋雨㊣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本文所叙述的史实。 2.理解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重点、难点) 3.学习本文穿越时空的想象和强烈的抒情意味等写作特点。 4.培养学生爱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意识和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有没有同学对我国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 道教的鼻祖是老子 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界定吧。对信奉道教的人称什么?(道士)对皈依佛门的人称什么?(和尚)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但是,当你知道一个道士死后却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你会有怎样的兴趣和疑问?他的背后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去探寻答案。 ◆简介作者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的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背景知识 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在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 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1907年英国的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绘、绣佛画5箱。1914年斯坦因再次从敦煌掠走5箱写本,两次共掠走遗书、写本1万余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精品,掠走5000件。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朗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又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 而所有这些损失,大部分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有关。王道士,即王圆箓,原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好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当时的情形是,王道士对于敦煌的一切毫不珍惜。庚子年(1900)农历五月二十六日清晨,他发现了藏经洞!总第 课时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案 王贵和 但他对于藏经洞中宝物的价值一无所知。随意拣来送人。后来,外国人知道了,用了很少的钱就从王道士手中盗买走了其中的大量宝物。 作者对于这些宝物的损失深感痛心!从中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作者即是根据这一思路行文的。 ◆通读全文,正音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坍弛tānchí 凛冽lǐnliè 箓lù 呆滞zhì 歆羡xīn 蘸zhàn 像模像样mú 蹊跷qīqiāo 要求:概括各部分内容,并添加一个恰切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道士塔中王圆箓 敦煌石窟枉守护(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第二部分:无知道士瞎折腾 灿烂文化毁灭中(一片惨白) 第三部分:只因物多运费高 管叫遗产他乡跑(中国的荣耀与耻辱) 第四部分:敦煌专家研究苦 忍辱负重保财富(敦煌在中国) 第二课时 ◆阅读,思考与讨论 1.作者对敦煌历史和文化持什么态度? 莫高窟,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莫高窟被掠,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2.偌大的敦煌,前后十多年,在王道士的手中被卖掉了,其间的王道士、满清官员、政府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请结合文中的句段来回答。 (1)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2)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 (3)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4)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5)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6)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小结: 王道士: 涂壁画、毁雕塑、塑怪像 ---------惋惜与痛苦 受愚弄、贪小利、卖国宝 ---------痛恨与无奈 满清官员: 了无赤肠、不负责任、中饱私囊---------哀痛 外国冒险家: 总第 课时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案 王贵和 餐风宿露,冒着危险,愿意吃苦,欺骗掠夺---------谴责 ◆揣摩词句的深刻含义 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走,不能仅看成文物流失。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愚昧,国土主权尚难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灿烂的文化蒙满尘垢,珍贵文物横遭劫难,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斑。从这个意义上说,敦煌的无价之宝竟被斯坦因之流轻轻巧巧地从愚不可及的王道士处骗走、掠取,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不懂得文物的价值更不明了何为爱国主义,他对宗教的虔诚使固有的愚昧衍生为痴呆和狠琐,他的行为于国于民罪不可赦,但与割地卖国以保王位的统治者相比不过是“小鬼见阎王”。况且,王道士正是那个时代统治阶级造就的怪胎,那个时代给他提供了祸及千古的“机遇”,说“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定位是准确的。) 2.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作者满怀着沉郁和无奈回顾那不堪回首的一幕:敦煌文物一批一批被“文明”的强盗掠走,流失异国难以回归。这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一一作者用“伤口在滴血”五个字揭示了这一比喻的含义。) 3.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童话”一词在这里另有指代意义和鲜明贬义,实际是指恬不知耻的骗人的鬼话。“童话”二字,将斯坦因丑恶的嘴脸和王道士愚昧可怜的形象勾勒得清清楚楚,尽现学者散文遣词用语的魅力。) 4.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这两句话里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感情。“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当然不是为了称誉外国文化强盗,这里有鄙视的成分。因为帝国主义的强权和霸道的文化观念“实干”,必然要玷污人类文明。作者承认他们“在学术上”的见地,意在指出他们的欺骗性。“但是”一句是表意的重点:句中“遗忘”这个词有很强的讥讽意味一一分明是有意掩盖!“极基本的前提”指的是,那些被帝国主义学者占有的珍贵文献和无价宝物本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本来供奉在中国敦煌的石窟里!这一句蕴藏着愤怒和尖锐的批判。) 5.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这两句话是对当年统治阶级的声讨。他们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馈赠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隙可乘掳掠我国国宝。这是酿成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反映了作者内心难以言状的痛苦,体味“前提条件”和“有时狠狠心”这几个字,我们可以感受作者在痛苦中蕴涵的强烈愤懑。) ◆艺术特色分析 你觉得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1.穿越时空的想象;散文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2.强烈的抒情意味。诗化的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悲怆苍凉。 ◆课堂小结 文章由道士塔引出了一段外国侵略者欺骗和掳掠敦煌艺术以及封建统治者糟践敦煌艺术的史实,抒发了作者充满屈辱和愤懑的情感。文中生动地描述复原了历史陈迹,“枯骨生肉”,使人读起来如置身其中。同时诗化的语言表达技巧使文章具有凝练的表意内涵,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6e9b9b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