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的赏析

时间:2022-08-10 10:01: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物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慈溪市桥头镇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

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等。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现在还担任99读书俱乐部的荣誉董事长。其中,《信客》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都江堰》被选入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科书。

作品赏析

《一个王朝的背影》,前后看了好几遍,眼前清晰起来的倒不是哪个背影,却是一个高大的正面像,这个人就是康熙。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有作为的明君,是余秋雨在文中花浓墨评论的人物。原先对康熙的印象就不谈了,仅谈读文后几点新产生的体会。

一、不同意修长城。他曾说:“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果说“修德安民”说得冠冕堂皇,那么他在固国上采取的软硬两手则足可见其高明之处。硬的一手是设立“木兰围场”,把生命从深宫里释放出来,强健斗志;软的就是与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


建立友好邦交。康熙眼中的长城是“避暑山庄”,其不仅仅是供皇家休憩度假的园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军事、外交上的功能,它是康熙心中无形的长城。

二、重视学问,中西兼容。文中写道:“大凡经、史、子、集、诗书、音律,他都下过一番功夫,其中对朱熹哲学钻研最深。大规模地组织人力编辑出版《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大清会典》,文化气魄铺天盖地。”想不到康熙竟如此热爱汉族的传统文化!此外,他还在故宫和避暑山庄认真研究欧几里德几何学,经常演算习题,又学习了法国数学家巴蒂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比较它与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差别,这点我想是其他朝代从未有之的。更令汉族知识界受震动的是他任命大历史学家编《明史》,这边还在想着反清复明,那边皇帝已经领导汉人研究明亡之训了。康熙确有韬略过人之处。

三、开放海禁。“康熙早在1684年就已经开放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分设四个海关欢迎外商来贸易。”却没想到了乾隆反而被关闭了海关,真是历史的倒退。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这位少数民族出身的帝王具有超乎寻常的生命力,的人格比较健全。”秋雨先生在文中这样评价康熙。看后,我反复地咀嚼着“人格健全”这几个字的味道,似有所感悟,又难以言表,只能怪自己文学素养太低了。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封建制度终于走到了尽头。

面对一代盛世的君主康熙,我的感情总是复杂的,仿佛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一点,像是缠作一团的丝线,总也理不清。康熙的父辈给他了一个好摊子,他或许能坐享其成。但有勇有谋、满腔抱负的康熙怎能容得下鳌拜的大权在握、吴三桂的割据一方,终于他开战了,十六岁干净利落的除掉鳌拜集团,二十岁又花八年时间打败吴三桂,他由稚气未脱变得成熟自信了。

他个才能远不止如此,当蔡元提出修筑长城时,他断然拒绝,答复是:“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乐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可谓众志成城者也。这一句回答体现了他远见卓识、一代明君的风范。对待外族,他一方面设立木兰


围场,进行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另一方面,他又每年在避暑山庄会见北方少数民族首领,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用一个木兰围场和一个避暑山庄代替了连绵千里的长城和数以万计守军,岂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康熙也犯过错,尤其到晚年,文字狱,继位的纠葛,对西方传教士的不信任。清朝开始落后于西方大国,空前的繁荣也带来了闭关锁国的自大。在封建制度逐渐没落的背景下,康乾盛世犹如晚春的绽放的花朵,虽一时充满生机,但早已落后于季节的变更,随时可能凋零。康熙的生命热情最终没有点亮中国的前进之路,但他的背影依然伟岸高大。第一,剥除装饰。 即彻底剥除了语言的外在装饰,裸露出语言本身最朴素的肌理。第二,溶化艰深。为每一个艰深的话题寻找最平易的话语入口,使当代的精神前沿获得了娓娓动听的世俗牵动力。例如,他要通过对清代历史的重新认识来探讨中国民族主义的思维陷阱,这本是很难通俗得了的课题,但在《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头却从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在历史课里产生的误会说起,一下子把所有的读者都带入了,而且带入得那么平等。第三,重在叙事。尽可能挖掘语言的叙事素质,并把这种叙事铺展为感性场景。第四,优雅警句。这是在感性叙事、铺展场景过程中加入的哲思,似乎是议论,却又不尽然,而是突如其来的思维灵感,如电石火光,烛照前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c80f78c0e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