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子归江东 作者: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春草似春色,江南江北愁归属于。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年)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疏, 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 我的春草就像是春色一样, 从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 王维大约在公元、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言南挑选,至襄阳(今属于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知他在江汉的踪迹远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事迹无考。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来沈子福顺流而下归属于江东之作。 王维这首送别之作意韵悠长,风神摇曳,绵邈蕴藉。诗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景中却蕴含深情:“柳”与“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表示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但分别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经起航。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眼前只见友人所乘的船顺水而下,离自己越来越远。 李白《黄鹤楼送来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也存有看著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离影碧空天下,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东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眺望孤舟,写下的就是远景。而王维抓取的就是船夫南宫桨的细节,写下的就是近景。同样写下送别,李白之洒脱与王维之柔和,可见一斑。 船儿渐行渐远,友人的身影也越来越模糊。友人乘船而去,只要再过一会儿,他们就将消失在诗人的视线之外。而这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重新相逢。想到这些,诗人的心中难免有些怅惘。这时,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是十分美丽的想象,有着无比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满江南江北,情亦满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写离愁别苦,别情已经充盈了满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妙合无间,耐人寻味。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 后人对此诗评价颇高,尤其就是最后两句,历年来倍受人们激赏。顾可久曰:“(首二句)别景寥落,情殊怅然。(末二句)相赠之情随春色所之,何其淡至清爽。”(《唐诗四书》)《唐绝诗钞注略》:“精摄取‘送来’字,以行送且以神送来,且到处相伴,遂写下得淋漓尽致。”牛希济的《生查子》存有这样的两句:“回忆起蓝罗裙,时时婉芳草。”写下的就是少妇对长途跋涉人临行的说到:“忘记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至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圆形显出着我的裙色,都凝固着我对你的春草,你必须怨恨它啊!”——这话也谈得非常之含蓄,非常之抑扬顿挫,非常之不好。与王维“惟有春草似春色,江南江北愁归属于”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似,但感情一不羁一低徊,风格一国舅变成一婉约,各具有姿态,而又同样具备动人的艺术魅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a15ea874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