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教好小学语文

时间:2024-04-05 17:30: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如何有效的教好小学语文

随着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用最少的时间与精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教学成为新时期的课题和教师们共同的追求。结合理论学习及教学实践,我认为有效教好小学语文可从如下方面来努力: 一、科学确立教学目标

语文学科具有语文能力形成和人文精神锻造的特性。因此,教师要针对特性来处理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促进新课程的推进。

1.抓语言学习。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文本作者,教材编者,教师,学生这四个主体来确立语言学习目标,设计语言学习过程,充分开展与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2挖人文意蕴。阅读小学新课程的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所选课文文质皆美,蕴涵丰富,无论是高山流水、自然风光还是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或是富有童趣的诗歌、童话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依托。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态度和情感,以及写作的背景,编者选文的目的,紧紧立足于文本,考虑学生学习的难点,学习的需要,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揭示课文知识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文意蕴,使知识具有强大的力量。 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内容非常丰富,需要教师去发现、研究,多途径、多渠道地开发和利用来优化课堂教学。 1.把握语文教科书。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编排意图并理解、驾驭教材,运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有效地指导学生收集教材提供的信息,还要联系学生实际,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减。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的阅读链接《悼念玛丽.居里》文意深刻,与课文联系不直观,教学时我用《三克镭》来代替,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优化学生的学习。

2挖掘生活资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的观点告诉我们题材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巧用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网络给予我们许多相互交流的优秀的教育源,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声音、动画及影像功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演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习模式的变革。其次,学生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和整理信息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精心预设教学活动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语文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注重合作,张扬个性。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很多,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因为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这样既节约大量时间,又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在相互合作下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通过互相帮助、讨论,寻找解决策略,在评价

1

教学中,教师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语文


中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讨论中,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在交流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各组的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展示中教师要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张扬学生个性。

2.以读为主,入情入境。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叶圣陶先生说的:“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一篇文章在阅读教学中遵循思路,抓住主线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夜的工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感情色彩十分浓郁。教学中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入情,在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感悟语言文字隐含的深层意义,感悟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其实也就是和作者一样的体会到了周总理这种崇高的精神。这样教学,能够较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并引导他们大胆的表现出来。努力挖掘文本的朗读点,鼓励学生结合不同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的阅读感悟。 3.质疑问难找准切口。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来实现

有效教好小学语文是一篇大文章,“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旋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影响小学语文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但追求高效而美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d76a598d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