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沙拣金永不休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披沙拣金永不休 作者:暂无 来源:《黑龙江画报》 2013年第7期 文张冠哲 刘振铎,1937 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韩村乡小张家庄。7 岁时随父母闯关东到黑龙江省北安县小河北屯。1958 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美术专修科。曾任《黑龙江画报》美术编辑。1962 年调任黑龙江美协创作室任专职画家、创作室主任、省美协常务理事。现为黑龙江省文史馆馆员、黑龙江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馆书画研究员、中国艺术创作院顾问。 从事美术创作五十多年始终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紧跟共和国的前进脚步不断深入生活,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代表性作品问世。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出农村题材《社员都是向阳花》《歌唱丰收》,七十年代创作《开发大庆的人》《一路春风》《做个红色庄稼汉》《林海良材》,八十年代创作出《又一个春天》《鹿场晨曲》《草原晨曦》等作品。 现在看来这些美术作品不但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也为共和国留下了历史的记忆。 步入老年后,开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进入新世纪后在山水画领域创作出《北方山水系列》《黄山系列》《意向山水系列》《塞北的雪系列》等大量系列作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全国历届美术大展都有作品参展,同时参加全国年画展、体育美展、工笔画展等。曾先后出访苏联、美国、日本、韩国、印尼等国家并举办画展。 如果把蒋兆和、林风眠、叶浅予、黄胄、程十发等一代大师算作建国以来第一代画家的话,那么,“出道”很早的刘振铎先生应属建国以来的第二代画家。在黑龙江美术界,他是建国以来少数有成就的艺术家之一。 无须更多的溢美之词,在他近50 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的许多作品都实实在在地展现在那里。谁也不会忘记,在上世纪60 年代初,他的处女作工笔人物画《歌唱丰收》就在全国第三届美术大展上一鸣惊人。这幅以生动形象的刻画表现北方农民在打谷场上欢庆丰收的情景,在主题上无疑扣准了时代生活的特征,在基本手法上也符合了当时的创作要素。 值得注意的是,除主题性、情节性之外,刘先生在艺术趣味上的倾向性已显露出来。“刘振铎”这个不见经传的名字,一时间名重画坛,受到美术界上层领导的关注。中国美协秘书长华君武先生在见到作者时说:“我看这画以为是四五十岁的人画的,没想到你这么年轻!”赞许之意溢于言表。蔡若虹先生也表示要写一篇评论文章,为这位青年作者鼓掌。可惜因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冲击,不了了之。《歌唱丰收》被整版发表在《美术》杂志上,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文革”前这幅画一直在美术馆二楼“建国以来优秀作品陈列厅”陈列。之后,刘振铎创作的《开发大庆的人们》《林海良材》《山河图》《又一个春天》等优秀作品相继推出,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如《开发大庆的人们》入选参加全国第四届美展后,《解放军画报》在刊介大展的三幅作品中就有此作(其时《美术》杂志已经停刊)。他在这些作品中所创造的主人公形象,都被作为范本发表在上海人美1964年出版的《人物画头像参考资料》、1972 年出版的《美术作品形象选》和天津人美1975 年出版的《工农兵形象选》等画册中。 刘振铎先生作品之所以被“看好”,成功之处在于他作品中的“形象”塑造,而形象之所以感人,是他披沙拣金求索生活的结果。 刘振铎先生出身农家,从小在农场长大,后求学于沈阳,工作于哈尔滨,但他始终没有忘却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和人民。那时虽然是一个高唱“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年代,但对于农场落后于城市的格格不入,使不少文艺工作者还是视为畏途,说到“下乡”不免头痛,或推以家事,或诉诸己病,予以多方推诿。对此,振铎先生则不然,他如同“回家”,如同“访友”,真有些乐此不疲。旷野里泥土沼泽腥腐的气息,饲养院发酵草料与牲口粪尿的气息,在有些人闻来几乎要“背过气”去,而于他却是久违了的“亲切”。生产队的社房、场房,老乡家的炕头是他恋恋不舍的所在,在那里他画下了一个个大爷、大娘、姑娘、小伙的画像,在那些平平常常谈不上“美”的面孔上,他挖掘出了诸如质朴、真诚、善良、刚毅等有意味的东西。《歌唱丰收》中全部人物,就是他1963 年去绥化农村深入生活时的采风成果。他告诉我那中间的每一个人都有真实的生活原型,都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于此,我解读了“源泉”的含义。 那些年振铎先生行色匆匆,从农村到草原,从林区到矿山,从边防到油田,几乎踏遍了黑龙江的山山水水;他把自己融入了工农兵之中,他在工农兵中成就了自己。 时下虽然讲究“主旋律”,每年仍要搞一次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但调子显然“与时俱进”了,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已经成了需要“有识之士”出来疾呼的话题。可振铎先生谈起主题性绘画,主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时的执着和激情,让我感到“那个时代”还与他同在。 我曾到过慈禧“老佛爷”的胭脂沟,看过开采沙金,一直以来,披沙拣金都是淘金的基本方法。后来人们就把“披沙拣金”用来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之意。以此来形容振铎先生的艺术历程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从他自上世纪60 年代开始的人物画创作,他的艺术取向便体现出浓郁的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特点。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多是农民、工人与少数民族这些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他认为,他的艺术根基在他身边世界。在对身边世界的观察与梳理过程中,提炼出平民百姓的特有气质:淳朴、诚实、热情、向上的品格,并以艺术手法去塑造他们在当代生活中的进步和困惑,转换为现代语境中特有的人性表现———热爱生活,富于多彩想象,内在生命力旺盛。画家的全部作品的表现主体就是这些普通的老百姓,所以,他的人物画创作必然留下了当代人身体与心灵的种种烙印,而具有时代的特征。他的作品几乎无一不是走近生活的产物,无一不是在大量的深入的速写素材中提炼出来的,不经过“披沙”是无论如何也“拣”不出“金”的。 由于时代的不断前进,探索,表现时代精神的绘画创作一直是振铎先生人物画一个永恒的追求主题和艺术生命的全过程,他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题材,善于营造典型的环境,并在典型的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对典型人物的绘画,他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典型的形象,善于捕捉典型的动作,以深化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换句话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想像与主题的产生。他的人物画创作不管是表现雄赳气昂的社会性也好,还是传达思想观念的精神性也好,“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人物塑造的生动性和笔墨技巧的独特性”是他人物画创作的显著特点。 通过振铎先生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热爱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生命、关注时代的灵魂,他像一颗熠熠闪耀的宝石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焰。他善良,他用透明的心去体味人间冷暖真情;他真诚,他用爱去领悟精神世界的相依关爱,像一曲时代的颂歌留下了历史的回声。他的笔墨色彩承载着他的真情,在纸上演绎出他心灵的美奂乐章,读他的作品便能真切地跨越技法层面而感受他的时代、他的性情、他的精神、他的人生经历与他的文化取向。无疑,他是一位有强烈自觉意识与明确追求的画家。随着他的年纪已近古稀之年,他开始把他的艺术触角锁定在山水画领域,和他的人物画一样,在他那些苍茫的山水景观里,融入了现实生活的因素;在还原原生态的重峦叠嶂、烟锁云断的山水气象中,透现出一种当代人的观照视觉。这使得刘振铎先生笔下的作品有别于古人,把古人山水的苍白伤感转换为巍峨高峻的阳刚气度,把古人山水的轻描淡写转换为厚重深沉的现代语境,笔法和墨法更趋直率而古拙、简洁而丰富。他要求自己在作品中,反映出当代人的精神与心迹。应该说,他已经接近了这个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8b260b2fc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