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美德代代传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学校的组织下我有幸拜读了《中华美德颂》一书,书中的一个个美德故事引领我走向美好的道德世界,认识到了道德的所在和价值,体会到了孝亲敬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百善孝为先,美德代代传》。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人的第一美德,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几千年来,这一美德陶冶了不少杰出人物,陶冶了世世代代的中华民族子孙。“子路背米孝双亲”“江革背母逃难”等数不胜数的感人故事,流传于后世。 特别读了“子路背米孝双亲”的故事尤为感动,“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小时候家境贫寒,常常以野菜充饥,尽管如此,却没有觉得自己吃野菜有多苦,但想到父母年事已高,长期吃野菜会营养不良,影响身体。于是为了父母能吃到米饭,子路踏上了百里买米之路,一年四季,冬去春来,起早贪黑步行跑到百里外买米,再背回家孝顺父母,从来都没有间断过,冬天,冰天雪地,子路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有很多次抱着米袋的双手都冻僵了,他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子路都不肯停下来歇息一会,怕担误了赶集的时辰,买不到好米。遇到大雨时,子路就把米袋裹在自己的衣服里,藏在掖下, 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母亲看到儿子为他们背米累得消瘦了,心疼得直掉眼泪,一再劝阻子路不要到百里之外买米了,可子路每次都笑呵呵地安慰父母。子路从小就能处处为父母着想,想尽办法去孝顺父母,他不愧为尊崇孝道的孔子的好学生。 古有子路为我们引航,今有鲁迅为我们示范。当我读到书的结尾时,鲁迅先生又给我上了一节“孝”之课,他在绍兴任教时,每周末都回家,为的是能见到自己的妈妈,陪她说说话,有时聊到很晚,直到母亲催他休息才罢。这种习惯一直带到北平等处,每天吃过晚饭,他都必到母亲房间说笑一会儿,让母亲不感到寂寞。他还尊重母亲的喜好,四处搜寻适合母亲的读物,且先自己“审阅”,心细入微,免得结局悲惨的读物让易动感情的母亲难过。 “孝”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道德行为,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传承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我们都是家里的小太阳、小皇帝,我们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父母的关爱照顾,然而同学们,我们却忽略了一些人,那就是我们的父母。 当今社会许多父母感慨:他们不奢求、也不需要子女给予他们什么,只要能经常见到他们,一家人能够共享天伦就满足了。还记得<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吗?它唱哭了多少人?那是因为它道出了无数父母的心声。 人寿终究有数,不孝后悔莫及。 我们能孝敬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递减的。尤其在现代社会里,有人十三、四岁就离家求学,一直读到高中、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参加工作后,在生存压力、竞争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忙碌奔波于红尘俗世, 最忽略的人往往是对我们最亲近的父母双亲。 同学们,百善孝为先。乌鸦有反哺之义,羔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从古至今,从伟人到平民百姓再到我们身边的同龄人,有多少人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 子路背米孝双亲、鲁迅陪母聊天选读物、赫赫有名的陈毅元帅亲手为生病的母亲洗尿裤,失去父亲的8岁的唐银花安慰失明的母亲说:“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这些人的孝行无一不感动世人。 鲜花可以枯萎,沧海可以变桑田。但我们孝敬父母的心不能变,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感恩父母,孝亲敬老!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8d3bc0a31126edb6e1a1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