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法(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日语语法(2) Japanese Grammar (2)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020090 课程学分:2 面向专业:日语专业本科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 课程类型:理论教学课 开课院系:外国语学院 使用教材:主教材:《新编日语语法教程》,皮细庚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辅助教材:《现代日语实用语法》,刘金钊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参考教材:《新日本语语法》,朱万清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先修课程:《基础日语》(4);《日语语法》(1) 并修课程:《基础日语》(5);《日语写作》(2) 后续课程:《高级日语》(1);《翻译理论与实践》(1) 二、课程简介 日语语法(2)课程是日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课程紧接前半期日语语法(1)课程,在理解日语基本特征和各品词意义用法的基础之上,对日语语法中较难掌握的助动词、补助动词、助词等方面深入分析、讲解,重点讨论日语句法和篇章结构,还将敬语作为重要专题提出。例文、例句典型实用,课后练习均为开放式的讨论问题、能力训练。日语语法后半期课程着重帮助学生完善语法认知体系,通过难点辨析和专项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些语法研究的理论方法。 三、选课建议 建议日语专业本科第五学期开设本课程。 四、课程基本要求 日语语法(2)是日语语法(1)的延续,通过更加深入的语法学习来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建立较完善的语法认知体系;对日语语法问题的重点和难点都有所把握;能应用语法理论解释语言现象;逐渐养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学习能力;继而将所学知识体现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综合提高语言学习实践能力。 五、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材共有九个章节组成,内容充实,例句丰富,各个章节均配有相应的课内和课外练习题。后续课程紧接前半期课程,从第六章第三节开始讲解,其中,第六章第七章是关于助动词和助词方面的论述,这两章构成本课程内容的重点;第八章是关于句法方面的内容;第九章是有关敬语法方面的解说。其中,第八章内容主要是对各种句子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完前面各章节之后是能够理解和掌握的。 第六章 “助动词”重点是被动、推量、比况等助动词。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常用助动词的不同接续方式,准确分析使役态、被动态以及被役(被动使役态)之间的区別,理解“れる、られる”的四种不同意义并进行运用。同时还要正确分析不同推量助动词、比況助动词之间的用法区別。 第七章 “助词”重点是格助词、接续助词以及副助词。助词中要求全面理解格助词的各种含义并灵活运用,能够分析主要的接续助词和副助词的基本含义并进行运用。 第八章 “句法”重点是文节的相互关系和句子的结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句子结构,继而正确地理解文章内容。 第九章 “敬语法”要求知道敬语种类和敬语常用词语,正确理解和运用常用敬语。 六、课内训练基本要求 本课程既重视基础理论教学,也注重技能实用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尽快地建立语法认知体系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不断反思、学习。尽快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本课程将通过专题讨论会、辩论会等形式,针对学生语言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集中探讨,以寻求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研究能力。 七、教学进度 第五学期32学时 序号 1 2 3 词 第四节 可能、自发助动词 第五节 敬语助动词 第六节 否定助动词 第七节 希望助动词 第八节 过去完了助动词 5 第九节 断定助动词 第十节 推量助动词 第十一节 比况助动词 6 第十二节 样态助动词 第十三节 传闻助动词 7 8 9 10 11 第七章 第一节 助词的性质和分类 第二节 格助词 第三节 接续助词 第四节 副助词 第五节 终助词 第八章 第一节 文节的意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2 1 1 2 1 1 教学内容 第六章 第三节 被动助动总学时 2 2 2 讲课 1 1 1 课内实践 习题课/讨论课 1 1 1 作业 课后练习;探讨被动助动词用法 课后练习;区别可能、自发助动词的使用 课后练习;区别表示自谦和尊敬的敬语助动词 课后练习;讨论否定、2 1 1 期望助动词的特点、用法 课后练习;分析过去完了、断定、推量助动词的语用功效 课后练习;探讨比况、样态、传闻助动词的使用 课后练习;讨论助词性质和分类 课后练习;分析格助词、接续助词的用法 课后练习;总结副助词的使用 课后练习;探究日语终助词的语用功能 课后练习;讨论文节的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9385f255acfa1c7aa00cc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