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市汽车客运南站工程设计的主要特点

时间:2022-12-25 07:35: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富阳市汽车客运南站工程设计的主要特点

摘要:富阳市汽车客运南站工程项目用地位于富阳城区富春江南岸。其南以江南公路为界,北临富春南路,东侧为大桥南路,西边为城市次干道。交通区位方便快捷,四周具有良好的交通通行能力。该区域是杭千高速公路富阳接口与富阳城区联系的主要通道,也是富阳今后公路运输的北大门。富阳市汽车站的总体设计,采用交通优化原则,优化车流人流,确保各种流线的畅通。工程的占地面积54381m2,建筑面积31400m2,车站设计每年平均日发量6500(人次),为二级客运站,车站的设计还加入了办公楼为主部分住宿功能为辅的综合楼。 关键字:富阳市汽车客运南站 工程设计 综合楼

Fuyang car passenger station engineering design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GongXiangWei, ChenZhiBo

Han jia design group co., LTD., 310005

Pick to: fuyang car passenger station project land is located in fuyang city south fuchun river. The south to the border of jiangnan highway, north near the room south road east, east of bridge south road, west for city sub-road. Traffic convenient location, the good traffic capacity. This area is hangqian highways fuyang interface and fuyang city contact main channel, also is the fuyang in the future road transportation's north gate. Fuyang general design of the bus station, the traffic optimization principle, the optimization of traffic flow, to ensure that all kinds of streamline clear. The project covers an area of 54381 m2, building area of 31400 m2, the station design every year average daily hair amount 6500 (people), for secondary passenger depot, the station design also joined the office building is part of the accommodation function, supplemented by complex.

Key word: fuyang car passenger station engineering design complex

富阳市汽车客运南站的设计理念,使规划用地尽可能的减少占地面积、减少建筑间的交叉点,提高客运站的运行效率。还要充分衔接好个功能模块之间的组织与功能关系,是功能间整体协作,形成高效统一的运行体系。在环境的美化上,通过站场地区环境建设形成形态的整体舒展,室外的绿化上达到城市环境的高标准,成为富阳城市的形象窗口。

一、客运站的功能布局与流线组织

站前广场、A区办公室、B区站房、车站辅助用房和客运汽车停车场,汽车客运站由这五部分组成。站前广场是城市道路与站房之间的过渡与缓冲空间,相当于车站的室外步行街、候车厅,进出站旅客可以在这里下车,休息、等候、逛街等;售票厅与候车室都以通透的界面朝向站前广场,具有标志性便于识别,在平面的布置上选用横向展开,发挥售票方式与后车检票的具体功能,在功能与形式上达到了统一,候车厅选用两层通高,屋顶采用大跨度的结构形式,营造出空间的特色,让乘客在候车厅候车时成为一种舒适的状态;A区办公楼建立在站前广场的南侧,设有独立的出入口通道,通过空间组织的穿插,与B区站房结合为一个整体;客运汽车站辅助用房和汽车停车场占据二分之一的面积,位于办公楼和站房的西侧,设有大量的停车位和发车位,辅助用房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门卫、卫生间、车辆检修间、车辆技术安全监测站、加油站和洗车间等。整个汽车客运站设备齐全,合理开设车辆的进出口通道,精心设置建筑物之间的有序排布,使得整个地块与城市的建筑空间取得有机的连接,形成流线清晰功能完 善的标志性建筑。




二、建筑的立面造型与空间设计

建筑的外形采用全通透的设计,A区的办公楼以东西方向布置与站前广场南侧,采用高耸的视觉形象与富有特色的整体造型体现出客运站的标志性。凹凸有至的石材构造,棚顶倾斜的玻璃体,水平的金属格栅,精美的钢构玻璃雨篷以及形体的穿插于咬合等手法进行表现的。B区站房造型上所要表现的是水平舒展和空间上的通透。主要通过水平条窗,简约细致的穿孔铝板构造,具有装饰与透明双重特点的彩轴玻璃幕以及大跨度带天窗的拱形屋顶等设计技巧进行表现。站房内部和站前广场用贯穿南北的同,通廊作为过渡,使用轻巧的钢构支架体系和通透玻璃棚顶,结合室内大台阶,营造出具有特色的半开敞空间。整个建筑从空间的通透性、开放性中获取与环境的亲和力;从建筑的材料中寻找美感,用建筑专有的语言和空间形式的搭配获得建筑设计意图的完美表达。 三、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特点

B区候车厅屋盖主体结构由八榀东西向(横向)布置的立体桁架组成,跨度36米,建筑总长度为81米,高度为1316米。立体桁架支撑采取东侧上旋节点支撑在周围混凝土框架梁上,西侧上旋节点通过两根呈V字形的撑杆(两根钢管直径为180毫米,高度约10米),立体桁架均为采用圆钢管,断面为到三角形上旋宽度为24米。与下部混凝土框架柱顶及立体桁架的均匀连接,为避免两侧支撑抗侧移刚度的不同而引起屋顶的旋转振动。根据建筑设计的要求,售票厅与候车厅都以通透的界面朝向站前广场的,西侧不允许有较高的混凝土梁柱,候车厅屋顶采用轻型金属屋面系统,檀条采用主次檀条系。B区车站站房雨蓬采用网壳结构,建筑造型为树枝状,在结构中部支撑在混凝土柱顶和主柱结构铰接连接。候车厅的座椅也选择舒适的钢架椅,在座椅的两边设有扶手,缓解人们在旅途中的劳累。

三、设备专业设计的主要特点

建筑的整体设计是不能缺少暖通、给排水、电气设备的。汽车站建筑一共分三个区:办公区、站台区和候车区。根据建筑空间分布及使用分散灵活的特点采取不同区域不同方法的设备安装,必要的是暖通、给排水、电气设备。 1)暖通设备的安装

根据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空调末端设备方案,办公区的空调安装方案是风机 盘管加新风的形式;站台区的空调方案为低速全空气系统;候车区大厅选用的上送下回喷口送风。空调的制冷装置采用冷螺杆机组,热源接自蒸汽城市热网通过气水循环系统供热,水系统为二管制,冬夏合用一套,节省管道的安装,还节省了管道所占用的实际空间。为确保开启水泵台数调整水量,保证区域空调房间的空气质量。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空调送风形式,不同的区域的空调水系统各自分开是该项目的技术最大优点。 2)给排水专业的设计

给排水系统:办公室地下层至地上2层利用市政府水压直接供应,3层至8层采用网叠压技术供水,充分利用时政府水压,既能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又避免了生活水池的二次污染。排水系统采用雨水污分流制,设置污水设化粪池及隔油池初级处理,接入市场污水管。雨水的排放直接接入市政雨水管。站房大屋面采用虹吸排水技术收集雨水接入市政雨水管。还有重要的是消防给水的问题,消防给水按二类高层办公楼设计,设有室内外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大厅内设置了只能灭火系统,对于一些不适合用水灭火的场所采用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例如变配电房及主要的电器控制是等。室内消火栓用水量20L/S,,


火灾延时2小时,系统组成:水池水泵环状管网消火栓屋顶消防水箱及控制系统。自动喷灭火系统和大空间智能系统用水量25L/S,火灾延时均为一小时,共用一组消防水泵。喷淋系统由水池水泵报警阀管网水流指示器喷头末端试水装置组成。 3)电气专业的设计

汽车站内设一个10kV/0.4kV变电所,双路10KV电源接自市政10kV开闭所,共有三台变容器,两台500kVA,另一台是1250kVA10kV/0.4kV变电所靠近负荷中心,变压器选择高效低功耗的节能产品,接线组别采用D.yn11,变压所低压侧设置集中无功补偿装置,一台变压器专供空调主机,在非空调季节性可以向电力部门报停,节约运行费用。 结:

富阳市汽车客运南站的工程设计不仅仅是富阳市的形象窗口也是我国建筑设计技术的一项完美结合,展现了设计师、建筑师专业水平,二者之间的完美结合。车站的设计原则:交通优化原则、整体协作原则、环境美化原则、空间一体原则,保证车流的流畅提高客运站的运行效率、衔接好各功能区块间了协作,形成高效统一的运行体系、建筑整体形态形成整体舒展,室内外空气清新环境高品质的生存空间、规划设计中突出各功能空间的一体化组织,使各个区域相互穿插、流动,充满现代化的朝气蓬勃。 参考文献:

[1]沈晓安.富阳市汽车客运南站[J].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建筑师.华中建筑.2009.274.

[2]赵洪宇.关于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期刊论文.高等建筑教育2002.02. [3]李佳琪.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筑设计方法与设计思想改变[J].期刊论文2012.16.

[4]李冰,李滨全,李桂文.数字时代下建筑设计方法的变革[J].新建筑.200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a40c5ad57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