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

时间:2022-09-21 20:04: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3 植树的牧羊人



知识与技能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

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

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默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了解写作背景. 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乔诺街.



1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牧羊人 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

(1)19136,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改牧羊为养蜂,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

(3)19456,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机,变得富饶.



1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

2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

文中1913”“1920”“1945,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 共种了35. 1910年到1945.

3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4“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看起来他并不在意. 他只是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这几句话表现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5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环境描写,从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牧羊人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教师小结:

牧羊人是一个心存善念、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甘为他人奉献的人.

(3)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颗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盖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4)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5)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地盖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蕴含着我对牧羊人的敬佩.

6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含.

毁灭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地表明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

7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第二部分(220自然段)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突出了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21自然段):高度评价牧羊人无私而善良的举动,抒发敬佩之情. 呼应开头.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个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2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头,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一见:选橡子、种橡树无私植树三见牧不图

二见:高原上满是树木

的牧羊人 三见:废墟充满生机与活力回报羊人

再赞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帝积极才能做到的事乐观



本文通过三次去高原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来赞美牧羊人心存美好、坚持不懈来改变贫弱的生存环境的品质. 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抒情或议论的部分以及对高原的景物描写,指导学生品析对牧羊人的描写,深入理解文章中心.

赞美牧羊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慷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b286af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