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主旨新探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植树的牧羊人》主旨新探 作者:罗祥炼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8年第12期 摘要:学界对新入选部编版教材的《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主旨的理解见仁见智。在有歌颂人性说、善待自然说、寻找幸福说、拯救大地说、人定胜天说等五种不同的理解外,另提出“歌颂创造说”这一观点,并从文章体裁、作品背景、手法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加以分析,得出该文的主旨是歌颂人类创造力的伟大。 关键词:《植树的牧羊人》;主旨;新探 《植树的牧羊人》一文入选2016年部编版语文教材,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原文题目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入选课文时,编者将其改为现在的题目。 《植树的牧羊人》叙述了一位孤独的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地植树,把一片荒山改造成了一片沃土。 关于文章的主旨,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现把几种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一是歌颂人性说。文章通过写植树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植树,表现了他的慷慨无私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他对植树的热爱,让世界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希望,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二是善待自然说。文章通过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最终把荒漠变成绿洲,启示我们只要善待自然,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我们丰厚的回馈。 三是寻找幸福说。文章讲的是一个牧羊人在妻子和独生子去世后,离群索居,搬到高地,把“树”当作亲人,通过植树找到自己的幸福,把荒漠变成了绿洲,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四是拯救大地说。持该观点的人认为,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牧羊人没有事业的压力,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走向死亡的高原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 五是人定胜天说。教师教学用书援引杨晓林的观点,认为文章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 经典的文章总是耐人寻味的。这些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笔者认为,上述前两种观点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理解上。第三种和第四种观点则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未能从通篇上加以把握。第五种观点虽然肯定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应是大自然战胜了人类。因为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的行为进行了处罚,迫使人类不得不作出妥协,善待自然,与之和谐共处。这与“善待自然说”不谋而合。 笔者认为,文章的主旨应该是“歌颂创造”,即植树的牧羊人的举动创造了奇迹,从而歌颂人类创造力的伟大。理由如下: 一、醉翁之意不在酒——从文章体裁上挖掘 《植树的牧羊人》一文是一篇小说,是虚构的故事。作者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约稿而写。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作品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里死去的人中没有名叫布菲的,稿子就被退了回来。显然,编辑把本文当作报告文学或人物通讯了。事后,作者发表声明,他写的是故事,主人公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 那什么是小说呢?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主旨应该从刻画的人或叙述的情节中去挖掘。如《孔乙己》刻画了一个清高、迂腐、好吃懒做的读书人形象,他在众人的冷漠中最终走向了死亡。为什么他的命运注定是悲剧呢?我们挖掘这个悲剧的根源,发现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毒害。因此,它的主旨不是批判读书人,而是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由此可见,《植树的牧羊人》叙述牧羊人植树的事迹不是目的,而在于通過这样的人和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作者通过虚构一个年事已高的老人和他仅靠体力和毅力植树,把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不仅是歌颂这位老人的高尚品格,也不仅仅停留在歌颂其植树造林这件事上,而意在歌颂人类伟大的创造力,呼吁人们多行善举,创造奇迹。 二、拨开云雾见青天——从作品背景中探究 《植树的牧羊人》交代了种树期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文中有这样的话:“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1919年,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39年-1945年。删改后的课文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可以推知牧羊人种树也在这期间。原文有这样一段叙述:“惟一会威胁森林的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候有些车的引擎是靠烧木材行驶的,所以人们开始砍伐橡树林。幸好这块高地离铁路太远,运输不便,伐木商人才没有打这里的主意。布菲根本不晓得这回事。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 我们需要探究的是,作者为什么以战争为背景。难道仅仅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吗或是表明牧羊人植树的心无旁骛吗?作者看似不经心的几笔,其实另有深意。文章这句话道出了原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委:“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作者的用意是以战争的毁灭和牧羊人的创造作对比,突出创造的可贵。战争的破坏力是不言而喻的,人员的伤亡、经济的衰退、精神的创伤……而一位老人却用自己的行动创造出了奇迹,让寸草不生的荒芜高原变成了绿树葱茏、溪水潺潺的幸福之地,让荒废的山村重新焕发了活力。而这一切是仅凭“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造就的。这不正表明了文章的主旨是在于歌颂人类伟大的创造力吗? 三、先抑后扬显深意——从手法运用上揣摩 文章花费了大量笔墨写种树之前的高原景象。“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但牧羊人通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人类的家园。植树前,这里到处是荒山,风是干燥的,泉水干涸了,村庄被废弃了;而三十多年后,昔日的荒山成为一片沃土,到处生机勃勃。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男男女女在这里劳作,孩子们的笑声在乡村的上空飘荡,这里充满了青春和活力。文章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普罗旺斯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都是这位植树的牧羊人用个人的体力和毅力创造出来的。我们知道,先抑后扬会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而对比的作用是衬托和突出,这里作者突出了人类伟大的创造力。 四、 情到深处自然浓——从表达方式中领悟 一言一语总关情。在作者的叙述和描写中,处处流露出敬佩和赞赏之情。如开头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赞扬他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初遇牧羊人时,作者把他比作“不毛之地涌出的神秘泉水”,表达惊讶之情,写他给人们带来生的希望;对他的住所、摆设、外貌、服饰及挑橡子进行了描写,间接表现牧羊人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字里行间透露出敬佩之情。到文章末尾,作者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评价和观点。如:“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这些评价有明显的感情倾向,既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同时也肯定了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综上所述,《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的主旨是歌颂人类伟大的创造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三明市级课题《初中语文课堂“慢阅读”教学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YKT-1657】 作者简介:罗祥炼(1972—),男,福建省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02cce5f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