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4-03-13 14:04: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蚌埠市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蚌埠市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蚌埠市两所大学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开展抽样调查方式,一所为医学院,一所为综合大学,均利用健康信息素养量表对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进行调查评价,共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800份,问卷有效率为94.12%。针对不同性别、学校、年级、生源地、家庭收入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800名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测评评分为(19.24±1.12)分,其中男学生分数偏低、农村学生分数偏低、综合性大学学生分数偏低、低年级学生分数偏低、家庭年收入较低学生分数偏低,与女学生、城市学生、医学院大学学生、高年级学生及家庭高收入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需注重开展健康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确保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标签: 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加强了对各大院校的教育监督和管理,确保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1]。健康信息素养作为健康素养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指人们获取、理解、甄别和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大学生作为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其健康信息素养也应当处于较高水平[2]。但部分地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大学生对健康信息的了解较少,缺乏疾病发病知识和健康生活知识的全面了解,造成卫生资源浪费[3]。为此,该次研究对蚌埠市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蚌埠市两所大学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开展抽样调查方式,一所为医学院,一所为综合大学,共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800份,问卷有效率为94.12%



1.2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依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释义》和《长沙市城市居民健康信息行为调查》为参考依据,分为基本信息部分和健康信息素养测评部分,其中,基本信息包含:姓名、年龄、性别、学校、年级、生源地、家庭收入等;健康信息素养测评部分主要从健康信息认知、健康信息获取、健康信息评价、健康信息应用、健康信息道德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人员必须经统一培训后开展调查工作,采取当场发放当场回收方法,由被调查学生独立完成。健康信息素养测评共36题,每题1分。



1.3 观察指标




针对不同性别、学校、年级、生源地、家庭收入等学生的健康信息素养测评分数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0名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测评评分为(19.24±1.12)分,其中男学生分数偏低、农村学生分数偏低、综合性大学学生分数偏低、低年级学生分数偏低、家庭年收入较低学生分数偏低,与女学生、城市学生、医药大学学生、高年级学生及家庭高收入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學生基本信息及健康信息素养测评结果分析,见表1



3 讨论

健康信息素养主要是通过针对自身健康信息需求进行识别,并利用可能的信息进行准确信息的检索,并针对信息的质量、使用范围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正确理解,继而做出正确健康决策的能力,针对此种能力可采用简短自评和标准化测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如利用考题形式评估大学生面对实际生活中的健康信息能否全面分析、获取、评估及应用等[4-6]该次研究结果显示800名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测评评分为(19.24±1.12)分,其中男学生分数偏低、农村学生分数偏低、综合性大学学生分数偏低、低年级学生分数偏低、家庭年收入较低学生分数偏低,与女学生、城市学生、医学院校大学学生、高年级学生及家庭高收入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蚌埠市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仍有进步的空间,其中分数偏低学生主要是受到自身因素、家庭因素、阅历及学习专业因素等影响。男学生相对女学生在获取健康信息主动性较强,医学院校大学学生课程多与健康信息相关,城市生活环境和经济水平较高,在接触卫生知识方面条件较好,同时高年级学生阅历多,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也相对较多。为确保增强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应注重加强教育,各院校应通过开设健康课程,联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信息,确保增强学生对健康信息的检索能力、分析能力,逐步提高健康素养水平[7]。而且大学生普遍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强,在此阶段开展健康信息教育事半功倍,促使其终身受益。



综合蚌埠市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调查可了解到整体水平偏低,其中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及家庭收入等均属于影响因素。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卫生资源的投入力度和扩大卫生资源的普及范围,保障健康信息资源在各个地区的传播和推广;院校应重视相关健康素养和健康信息素养课程的开展[8],确保逐步提高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水平,对改善国家人民健康素养都具有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b9ecbf7b3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