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作品—— 《喜宴》赏析 祖籍江西德安, 生于台湾屏东潮州。 1975年毕业于台湾艺专。 1978年赴美留学, 伊利诺斯大学戏剧系学士 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硕士 1983年以《荫凉湖畔》获金穗奖最佳剧情片短片奖。 1990年剧本《推手》和《喜宴》获台湾“行政院新闻局”优良剧作奖。 1991年由台湾“中央电影公司”投资,拍摄完成《推手》,获选柏林影展电影大观单元,并在亚太影展中勇夺佳片奖。 《推手》 1993年完成《喜宴》,获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导演、编剧奖以及观众投票最优秀作品奖,同时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第十六届亚洲人、美洲人国际电影节最佳编辑奖,一跃而为世界知名导演。 1994年执导《饮食男女》(与前两部作品合称“父亲三部曲”),获第三十九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剪辑奖,第七十七届大卫格里菲斯奖最佳外语片奖,列1994年台湾十佳华语片第一名。 《理智与情感》(获金球奖最佳影片和柏林影展金熊奖) 《冰风暴》(获戛纳影展最佳编剧奖) 《与魔鬼共骑》 《卧虎藏龙》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绿巨人》 《断背山》,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和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 《色·戒》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李安的电影手法质朴自然,对白风趣幽默,情节细腻别致,剧情圆融流畅。 华语片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为台湾电影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 英语片亦同样能深入、准确地把握欧美文化心理,成为当今国际影坛声名最盛的华人导演。 《喜宴》分析 一、故事梗概 二、主题 1、表层主题: 一同性恋用假结婚应付父母,最后同性恋情被父母接受的故事。 2、深层主题: 文化/观念的冲突 导演的一贯主题: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表现中国家庭的传统伦理秩序受到的冲击。 (1)《推手》太极拳师朱老爷子在美国的境况: 作为太极拳老师傅——价值无人推崇 作为家庭中的尊长——家庭的累赘 在新的文化环境里,原有的家庭伦理秩序受到冲击。感受到文化冲击的老朱在新环境里的痛苦挣扎。 (2) 《喜宴》 文化/观念冲突——两代人在情感取向上的矛盾 冲突一(隐在) 父母:儿子早日成家,延续香火 伟同:同性恋、同居 冲突二 :对“新媳妇”的满意和对塞门的不满 父亲:在毛妹的叙述中出场 为迎接父母伟同将居所“清场” 对媳妇的初次评价 媳妇鉴字,父亲笑逐颜开 媳妇的厨艺比老张好 母亲:头发怎么剪了? 伟同你好福气,现在哪儿找厨艺这么好的女孩子。 父母对儿女婚姻的传统期待:温柔贤淑,知书达理,传宗接代。 塞门送礼: 血压仪 ——父亲不快 抗皱霜 ——母亲尴尬 景别:塞 门 前景 一家人 后景 冲突三:结婚的形式 公证结婚: 伟同、威威——形式不重要 母亲惊诧,父亲拂袖; 母亲哭,父亲绷脸。 老陈指责伟同大不孝,没婚宴是丢脸的事。 冲突四:父母知道真相后的态度 母亲:试图扭转局面,做媳妇的工作 父亲:中风——妥协(这是我们的秘密) 结局:各取所需,维持暂时的平衡。 这部影片有意思之处:喜事还得要搞,生活还得要过,中国人的厚道包含了装糊涂,就是一种妥协和退让。但西方的强烈冲突必须要有个结果,而中国人对这样事情的处理结果就是各取所需,大家相安勿燥。 三、叙事风格:朴素自然、轻松幽默 毛妹的出场 鉴字 拍婚纱照 婚宴过程: 别有意味的游戏 闹酒 闹洞房 四、细节 1、父母对儿子的爱 2、公证结婚的过程: 顺序、威威辞不达意、戴戒指 3、父亲走过安检时,举起双手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受到的冲击,“传宗接代”的家族思想,在同性恋人群以及西化的生活方式之间苦苦挣扎,大家达成的默契,似乎只是平衡两种文化理念冲突的权宜之计。 李所采取的是现代人的中庸之道,游刃于杨德昌的理智和侯孝贤的情感之间,“取其道而用之”。——台湾著名影评人焦雄屏 李安以他自身对文化归属的深刻感悟为蓝本,讲述一个复杂的全球化问题,《喜宴》所揭示的,已经不仅是主人公在道德与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中、西文化的冲突被这一个小小的故事放大,因而具有了探索上的文本意义。 中国的“孝”精神在影片中再次得到的诠释。伟同为了掩饰自己是同性恋,并能按期结婚完成老人的心愿真是煞费苦心啊,做了那么多的工作,最后还是让父母知道了,但不管结果如何,他还是尽了“孝”,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你做了事情尽了“孝”,事与愿违和不做事情不尽孝,结果相同,但过程和意义却不同。 镜头不要太多,太多,花时间; 镜头不能太大,大,花时间。 在美国独立制片要拍剧情长片,就不要啰唆,有几个别出心裁的镜头、几场戏,你坚持,其他的就是啪啪啪的拍过去。 镜头简单,演员入镜就演,演完,就闪。把镜头缩小,你才能以极有限的条件作出比较有品质的东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bd84a316edb6f1afe001f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