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高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时间:2022-06-30 10:24:3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如何引导高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刘金珠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11



刘金珠

(河北省乐亭县汤家河高中 河北乐亭 063600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改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教师要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渗透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将信息技术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带动学习深入发展。

关键词:高中学生 信息技术 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229-0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这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特点,也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属于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能快速的掌握并熟练运用。选修部分内容相对较难,专业性较强,基于我国目前的高教育现状,大部分学校作为学生的自由选择内容,只学习必修部分。然而,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作为高考科目,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其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其本身有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学过的知识如果一段时间不操作,很快就会被忘记,致使无效学习增加。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习的实用价值,以解决实际问题来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为学生树立基本的信息意识的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基础,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1 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渗透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系列问题,潜移默化地渗透信息技术意识,养成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比如,在学习“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时,教师出示相关的学习任务:(1)新建图层1;(2裁剪已有图片;(3)色彩调节;(4)滤镜调整;(5)新建图层2;(6)导入图片并裁剪;7)使用蒙板;(8)合成图像;(9)保存图像为JPG格式。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自主操作,遇到问题后,可以与周围学生合作、互相帮助,也可以向教师求助。教师只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对学生的作品创意不加干涉,尊重学生的独特思想和大胆创新。当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发的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和创作,实现学习的创新,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数字化图像。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学生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并将多种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将信息技术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

信息技术是继语文学科之后的又一门新兴工具课程。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信息技术都将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和思维的重要因素,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学习与其它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工具性的优势,辅助其它科学习的创新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利用计算机进行绘画、动漫制作,开创全新的美术学习领域;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种文稿设计,训练学生对各种编辑功能的操作尝试;将自己学习方法制作成演示文稿,向大家展示;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阅各种资料、快速解决各种问题;使用电子邮件快速传递信息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将信息技术学习作为学习的对象,而是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和途径。学生也不再需要机械记忆每个操作步骤,而是在操作的过程中达到逐渐熟练,甚至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来操作计算机,比如,以键盘的操作代替鼠标操作;多种方式选中文字;以不同的方式将文档移进文件夹;将文档设置成多种版式;下载、更新各种软件以适应学习的需要;为幻灯片设置不同的版式、插入多种音响效果、设计不同的文字呈现形式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体验到了学习、探索过程带来的快乐,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3 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带动学习深入发展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学生还在为学习课本知识犯愁;有的学生却早已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各类操作和制作。面对学情差异,教师要允许学生为自己制定适合自身发展,或者是自己感兴趣领域的超越课本的学习目标。当学生制定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后,教师要尽力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和必要既能帮助,让学生尽快实现目标的突破,体验自我超越的成就感。有的学生喜欢学习以计算机运用为主的知识板块,比如,文档、电子表格、幻灯片、使用网络学习和娱乐等。这部分学生只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和娱乐的工具,重在学习使用、操作的知识,并从中体验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激素改变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实现学习的革命和创新。对此,教师要给予理解和帮助,不必他们一定去学习那些专业的知识,并为学生提供操作上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更加娴熟地运用相关知识提高学校效率,丰富学习生活,并体验信息技术学习带来的快乐。个别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有独特的兴趣,对许多课本知识无师自通。即使没有教师的辅助和引导,他们通过自我学习和探索,也能快速学到这些知识并创造性加以利用。比如,部分学生在上高中之前就能自主制作各类视频文件;能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能够熟练进行各种上网操作等。他们的兴趣不再是学习和运用基础知识,而是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他们不仅学习选修内容,还会对大学的一些专业知识进行探索。教师要鼓励这类学生发展自己的学习兴趣,并支持他们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学生将来在这个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以学生的需要为目的,不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一刀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实用性,突出其工具性,从不同角度为学生的学习增加动力,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共同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文超.浅谈利用信息技术在提高中学生素质中的应用[J].素质教育,2012,2 (7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bdc206453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