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李白《关山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3-01-02 18:19: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歌鉴赏】李白《关山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白《关山月》原文 月亮从天山升起,云海浩瀚。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在汉朝,白登路,胡向青海湾窥视。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驻军的客人看着边境的颜色,想着要回来。他的脸多苦啊。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关山岳》札记

、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2.天山:祁连山。今天,它在甘肃和新疆之间绵延数英里。由于汉代匈奴人称“天”为“祁连”,祁连山也被称为天山。

3、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4.下一步:指出士兵。白登:现在山西省大同市东部有白族登山活动。汉朝高祖刘邦率领军队远征匈奴。他在白山被匈奴人围困了七天。《汉书·匈奴传》:(匈奴)在白登七日包围了高帝颜师古注:“白族登山在平城东南部,距平城十多英里。”

5、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6.产地:自始;总是《易坤》:“大臣杀王,儿子杀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它的起源正在逐渐消失。”

7、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边色:一作“边邑”。

8.高层建筑:在古代诗歌中,高层建筑通常被称为闺房,这里指的是守卫边境的士兵的妻子。“明月照在高楼上,流光飘荡。高楼上,不仅仅是悲伤。”这两句话应该是这样的。

李白《关山月》翻译


一轮明月从天山上升起,在浩瀚的云海中盘旋。萧瑟的秋风吹拂着明月,穿过雄伟的玉门关口,照耀着守卫边境的士兵。在这荒凉的山口,征兵们不禁让他们想起这里频繁的战争:过去,汉朝高祖皇帝被匈奴的白山环绕;胡人的军队仍然盯着青海湖。这里一直是易夏作战的地方。多少战争土壤被扔到了土塞外面,埋在了骨头和黄沙里!士兵们看着月光下荒凉的边缘颜色,脸上露出一种悲伤的乡愁表情。想到家里的妻子,她一定是倚在楼上,期待着招聘人员的归来,望着月亮叹息。她从来没有时间。 李白《关山月》赏析

《关山岳》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这是李白创作的五首古诗,旧名为乐府。这首诗描述了远离家乡的边防官兵与妻子、家人之间的相互思念,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痛苦。整首诗分为三层,开头有四句话。它主要描绘边塞的全景,包括风俗、山川和月亮,以表现征服者的乡愁;中间的四句话具体描述了战争场景。战场是悲惨而残酷的;最后四句话写道,人们看着土地的边缘,想念他们的家乡,然后想象他们的妻子在月光下的夜晚在高楼上叹息。这首诗就像一卷边塞地图,由关山明月、战场哀伤和守卫客人归来的渴望组成。它贯穿于整首诗中,气愤、声调统一、整体、大气、自然。 李白看见征战的场景,因此他感叹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此诗就是在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时所作。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景,驻军士兵的经历,以及驻军士兵和失踪妇女之间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述是为了渲染和为后面铺路,而侧面则改写了看月亮的感觉。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c9b6c9e19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