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观点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教师版)

时间:2022-07-31 00:57:4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言论观点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主备人:毛伟

(教师版)黑体字学生版没有,电子稿到校内网教务处栏目下载

一、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1.高度的开放性。表现为“四自”:自主确定角度,自主确定立意,自主确定文体,自主确定标题。 2.严格的限制性。表现为“三不”: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注意:

“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因此,准确地审题立意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一步。

基本分类:

1. 图画类材料。(图片、漫画) 2. 言论观点类。 3. 人物叙事类材料。(真人真事、传说故事,含生活事实) 4. 寓言象征类材料。(寓言故事,或具有寓意的人物场景等) 二、言论观点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从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看,言论观点型材料作文是命题者的宠儿。

1.整体性原则: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理解核心观点,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 找寻言论观点关键词,深入分析内涵。 【做中学】2013高考上海卷】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我的审题立意】

1.本题材料中“主体性”关键词:“重要的事”“更重要的事”

2.我们要注意转折关系,材料的第一个句子,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一般情况下立意的指向是后半句。如果只写一个句的内容,就偏离了整体含义。比如,当我们认为亲情更重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它与目前正在做着的什么事比较着写,要体现字,而不是孤立地谈论亲情的重要性。

3.对关键词句要深入分析,问清楚是什么? “重要的事”“更重要的事”我要写的是什么,“更”字说明两者之间有可比较性,在重要重要的纠结中,暴露出来的价值观的冲突(个人的价值与普世的价值),时代风尚的变迁,人生恒久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在材料的表述里,还有往往自己认为似乎总还有等词。比如自己认为,并不等于做自己的事,当然也可以是为自己,但也可能是为别人,比如为孩子,己认为重要的事不一定是不高尚的事。似乎一词的存在就让更重要的事的重要性有了质疑的空间。往往一词,表明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由此可见,这个材料存在着诸多的解读空间。

【读中悟】阅读下文,品点作文并思考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扣合材料的?

更重要的事

手里捧着奶奶做的虎头鞋,我终于明白了这些天我们所忽略掉的更重要的事。 [什么是“更重要的事”?开篇点题,同时引起悬念。]

就在今天,一家人筹划许久的家庭聚会终于得以实现了。半个月以来,奶奶的生日聚会是大家共同期待的最重要的事。妈妈忙着采购,爸爸负责联系亲属,婶婶去买蛋糕,兴高采烈地问妹妹要什么口味。一家人情绪高涨,好不热闹。久违的团聚气氛让我感到阵阵温暖,而我心里却总有一丝难以言说的不安——是否有什么更重要的事被我们遗忘了?

[交代了“半个月以来,奶奶的生日聚会是大家共同期待的最重要的事”,继而提出“是否有什么更重要的事被我们遗忘了”的疑问?吞吐之法,初显波澜;引而不发,引人入胜。]

傍晚踏进奶奶家熟悉的铁门,一派大家庭团聚的氛围立刻将我包围。妈妈从厨房进进出出,菜香扑鼻



1


而来;妹妹得意地向我展示新连衣裙;叔叔则麻利地打开一箱啤酒。我看了看四周,奶奶呢?

果然,我在房间最里面的老藤椅上看到了奶奶的身影。她正安静地绣花,手里托着布一针一针地专注地绣。偶尔抬头扶一扶老花镜,瞄一眼电视,又很快低下头重复飞针走线的动作。满屋的喧闹和来回的人影几乎把她的存在都淹没了。

一瞬间我的心里像是被那根细细的绣花针扎了一下,那种不安感似乎清晰了几分。 [在场景对比中推进情节发展。草蛇灰线,渐露端倪。]

晚餐一如既往在欢笑和吵闹中度过。杯碗碰撞声中我有意看了一下唯一不太和谐的一角——奶奶依然安静地坐着,虽然是在上座的位置,却只是笑眯眯地听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终于在妹妹闹着要端上蛋糕时,身为寿星的奶奶缓缓站起,慢悠悠地走进里屋,轻掩房门,门把发出咔嗒一声。

[“咔嗒一声”是情节的一个转折。] “奶奶,怎么不吃了?”我推开房门问。“奶奶吃饱了,让你叔叔伯伯再喝点酒吧。”我看着奶奶又捧起白布,绣花针带着彩线再次舞动起来。我这才注意到,柜里不知何时又多了三五幅绣品,还有好几双精致玲珑的虎头鞋。

我随手捧起一双细细端详。“做了这么多为什么不送掉些?”我本是随口一问。

“这幅呀将来给你挂在新房里,这两幅给你姐姐妹妹。虎头鞋你们一人两双,将来给孩子穿。奶奶还给你们做了几件睡衣……”

[对话引出不同人不同的兴趣中心,不同的兴趣中心就是不同的“爱”的方向,这是情节的高潮,为下文抒情蓄势。]

鼻子突然酸了,我没有再听下去。奶奶的生日,妹妹在吃着自己最爱的蛋糕;叔叔伯伯们谈论的是汽车和股票;所有人为了聚会而聚会。

而奶奶,她在给我们准备礼物。

被我们忘掉的事,那就是今天是奶奶的生日,是那个一直以来牵挂着子女、早已把奉献当成习惯的奶奶的生日。

[通过抒情点题。]

忍了忍泪水,我上前挽住奶奶的手臂:“奶奶,明天您跟我们一起去西太湖散步吧。让爸爸开车送您,那儿晚上可漂亮了……”

[以淡淡的描述性情节收尾,更添温馨色彩,余味无穷。] [总评:本文是简单写人记事散文中情节波澜处理的佳构。文章在开头点出“更重要的事”——虎头鞋,为后文作铺垫,倒叙手法十分巧妙。之后众人的“忙碌”与奶奶的独自“安静”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感觉落差。对奶奶的细节描写抓住了一个特写,将其放大,体现奶奶的默默无闻、被子女忽略。当奶奶离开寿宴时情节开始转折,奶奶的语言很好地推动了主旨与感情的升华,与前文“忘掉的更重要的事”照应,体现奶奶对子女的无私奉献。]



3. 关注言论观点材料的类别,

1)并列相关类材料——求同存异,辩证分析。 需要做到两个同时

①找出多则材料内涵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同时也不能忽略他们之间的差别。 ②辩证分析几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对立等),同时又要有侧重点。 提醒:多则材料要认真审题,搞清是否能只取一则材料来写。 2)比喻类材料——弄清本体,搞清关系 【做中学】

【材料1】岛屿矗立在海上,当茫茫海水退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与大陆紧紧相连。 【我的审题立意】

【试题分析】从整体上读懂材料,把握岛屿这一主要概念,并清晰地揭示出几个核心词的寓意及其内在的逻辑关联是审题立意的关键。



2


岛屿大陆海水的寓意是开放的、多元的,正反面都可以思考。行文过程中可以展开联想类比,联系现实有所侧重地作合符逻辑的、有一定层次的分析。 岛屿大陆是一对相互关联、内涵又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概念。从一般意义上看,大陆常常与家庭故土、国家社会、民族人类、根基共性、历史文脉、文化底色、精神归属等意义指向相联系,岛屿则往往指个体、独特个性、自我等等。

关于材料中岛屿大陆”“紧紧相连的思考:

1、个体与家庭、游子与故土、自我与国家社会、人类民族等的依存关系。 ①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血脉相连,休戚相关的。 每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都是与社会相连,是社会中的一员。 有的人看似是一座孤岛,其实与社会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②每一个个体,只有扎根于息息相通的生命大地,才能生长与绽放,获得抵御风暴的力量。 考生作文摘录:

有的考生写道:岛屿是我们自己,大陆是我们的父辈,海面下的洼地是代沟,海水退去是时间流逝。我们与父辈产生隔阂,为人父为人母后才能真正理解。大陆是社会,洼地是我们的心态,海水退去是成熟。刚步入社会,我们年少轻狂,认为别人不吾知也,总是躲进象牙塔里自得其乐。只有当我们阅尽人间沧桑,尝尽甜酸苦辣后,才会懂得,是自己太不接地气。

有的写道:现代人越发呈现的特质,越来越冷漠地面对他人,殊不知个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如同狼女孩一旦脱离了人类社会,就无法作为一个人而生存。想象一下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的世界,是多么荒凉而可怕啊! 谁又懂得小岛的孤寂,在海中央,寂寞地轻唱,轻叹着旷世的凄凉„„梵高仿佛置身于荒芜的小岛上,问遍苍天大海,满目萧然,不见世人一丝的赞同。但丁的目光忧郁而深邃,他四处漂泊,孤苦无依,像极了那一片渺邈中的孤岛,站成孤独的姿势„„伟人的高度无法受世人理解和接纳,但他们是根植于那个时代代,由那个时代而出。当遮迷了人心的滔天巨波平息时,小岛或许可以在伟大的高度,了解自己与大陆的相连,如愿以偿地微笑。

2、地域性文化、各种文学流派等与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文脉、文化底色、文化根、民族魂等的依存关系。

唐诗宋词绚丽多姿,根植于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

当今文坛上的各种流派,一些地方戏剧,如上海说唱,苏州评弹等,也如同是一座座岛屿,植根于悠久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

要想创造出特立独行的文学,却忽视了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历史这块陆地。



【材料22011年上海语文作文题: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的审题立意】 “过去”“不会过去”是什么意思?说“一切都会过去”,指的是时间、空间意义上变化。先哲有言: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一切都会过去。”说“一切都不会过去”,指的是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出现、事件的发生,都会有前因后果,都会留下痕迹的。这种痕迹,可能以记忆的形式永远存在,也可能以对周围事物或其它事物的影响或作用的形式出现。

“会过去”“不会过去”所指。其背后隐含着这样几组关系:暂时和永恒,现象和本质,物质和精神,本和末。现象的、物质的东西往往如过眼烟云,是“末”;而相对地,本质的、精神的东西是“本”,往往得以永恒,且时时重演。下笔前要做好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哪些是会过去的,哪些不会过去,为什么?哪些应该让它过去,哪些必须永远记住,也要写出为什么?

两句话,完全可以赞同其一,或将两者放在一块辩证来看。但具体写作时应注意对另一观点的回应,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cad71529e3143323868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