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课感想《给女儿的信》

时间:2023-03-11 11:21: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感想

10062310119 贾叶凤 06公共事业管理1



《给女儿的信》选自上海市初级中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第二单元“爱情如歌”主要讲述的是父亲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告诉自己的女儿什么是爱情。

课堂上,老师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什么是爱情。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学生得出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一则童话故事和父亲对女儿的话。然后让同学们朗读文中童话故事那部分,找出关键词,讨论什么是爱情。

首先,对童话的阅读分为三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一年后”“五十年后”“又三年后” 时间 看到的景象

一年后

小棚子、庄稼成熟、

婴儿、小麦田野 爱情

五十年后

小木屋、花园、成熟的庄稼、儿子们、女儿们、孙子们 忠诚

又三年后 孤独的男人

结论(上帝看到的东西)

心头的记忆

主要通过这样一个结构和顺序,从文本中抽取核心段落,层层递进,通过上帝看到的东西(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什么是爱情。其中,老师还让学生讨论在五十年中,他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很热烈,通过对各种可能遭遇的状况的分析,得出忠诚是爱情的品质和责任。这一次开放式的讨论得到了很好的回应,学生大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老师便可以从学生的答案中不断补充“爱情与忠诚”这个主题内容,比如说爱情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爱情是一种责任等等。

其次,讲解完童话的主要内容之后,老师让学生开始提问。两位的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中起到的很大的作用。一个问题是关于文中景色描写的作用,另一个是上帝为什么要走。通过让学生自由回答这些问题,最终得出,爱情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爱情创造了生活,创造了世界,爱情是与生活和真善美联系在一起的。这部分给人印象最深了的就是学生的答案,有各的理解,但都很有道理,让看课的我们不得不感到惊讶。

整堂课的第三部分,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父亲要以童话故事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为什么要以写信的方式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学生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且说的头头是道。我觉得这部分的讲课时整堂课的升华部分,前面对于文章文本的学习已经很细致很深刻,但是通过这几个问题,把学生带入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明白了“什么是爱情”,更体会出作者这封信的用意以及它的意义,例如为什么要写信这个问题,老师让学生们自由想象和拓展,每位学生的发言就代表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这位老师在课堂上主要采取的方式就是开放式的讨论,一方面开放式的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是课堂气氛更活跃;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课堂的主题是爱情,这个话题相对来说大家都比较感兴趣,所以使得整堂课的效果非常好,包括课程内容的进度、主题的深入和升华等等,一切都水到渠成。直接注意的是,这位老师不仅仅能够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挥,而且能做到适当的总结和归纳,就是我们所说的“散的出去,收得回来” 以前看到过两种关于课堂教学的说法, “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和“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通过《给女儿的信》这一课,我想到,既然语文教育注重的是熏陶和感化,教师便可以带着学生和教材走向生活。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在学生开放式的讨论中,可以


使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历和感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拿爱情这一主题来说,虽然那个年纪的孩子没有亲身经历过什么,但是在生活、电视、小说中,肯定接触过,也有自己的认知,大家在一个公开的场合畅所欲言,不仅是青年学生的想法得以交流,也有助于纠正一些偏激或者不完善的观点。 对于这位老师授课方式适切性的分析,总结下来,我觉得简单地从课堂的气氛和效果来说是很成功的,而且的确他的方法是有益的。但是可能考虑到这是一堂公开课,可能实现准备很充分,以至于在某些方面显得配合得太好了,学生的回答显得相对成熟了一些。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这堂课是很成功的。

就课文《给女儿的信》本身来说,这是一片很感人的文章,对十四五岁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来说,是一篇相当有教育意义的课文。但是对于文本内容的适切性分析,我觉得应该一分为二地看。

一方面,《给女儿的信》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挑战。以往,课堂上时从来不会出现关于爱情的文章,甚至不会涉及类似的话题,在学校中老师尤其害怕学生早恋以及早恋带来的一些不好的后果。新课改中专门有一个“爱情如歌”的单元,感觉上是给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一次机会来谈论关于爱情的问题。中学生正是青春时期,应该对爱情看法和观念有一定的了解才行,当今社会,早恋的情况并不是现很早就有了,而且越来越严重。通过这一单元,可以为处于懵懂的孩子们解释、解答他们生活会碰到的懵懂的“爱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认真、神圣地对待自己的感情,至少可以让在校的初中生通过老师的授课多多少少都可以知道什么叫爱情,不至于那么盲目认为只要喜欢就在一起„„爱情是很神圣的东西,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我们应该要正视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上海语文课本里出现以“爱情如歌”为主题的单元是对语文教学素材和素养的一种创新,更能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就像初三语文教材主编所说的那样“与其让孩子闷在心里想不通,或者看一些乱七八糟的‘爱情’书籍,还不如直面这个问题,用大师的优秀作品来引导孩子认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名篇名作也是更高级的青春期性教育范本。

另一方面,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可能这样的文章、这样的理念并不会被我们现在的孩子多接纳。爱情的确是美好的,但是现实中,当今社会的小孩,想法多且鬼灵。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普遍,一些“速食文化”的耳濡目染,让以前很纯粹的东西变得物质化,变得“浮躁”。我记得以前家教的时候,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跟我说,“老师,我以前的初恋那朋友现在喜欢我们班上另外一个女的了„„”我就觉得很惊讶,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居然会说出这样的话,想我四年级的时候还不知道在干什么了,她居然已经会说“初恋男朋友”!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孩子肯定需要青春期教育但是接受这种教育的年龄和方式有待重新考虑和调整。《给女儿的信》这堂课是理想化的一堂课,我们这样想,我们想要那样的结果,但事实上,我们并非做得到,学生们也并非能接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cdd04b5998fcc22bdd10d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