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名称:大班音乐活动——《快乐的印第安人》 第2课时 ●设计意图: 在日常的音乐活动中,我们较少把节奏、动作和表演有机地结合起来。此次活动我尝试用我学习到的奥尔夫音乐的基本教学原理,结合《纲要》中指出的“选题的内容既要符合孩子的现有水平,又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让孩子尝试用不同的身体部位拍打或撞击所发出来的声音表现节奏,并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快乐的印第安人》这首歌曲节奏鲜明规律,速度快慢适中,气氛有趣活泼,非常适合幼儿园大班幼儿这种年龄段幼儿好动、活跃的性格。 本次活动总共分为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幼儿已经基本掌握了2拍子的四种节奏型。由于本班幼儿过去没有系统的学习节奏训练,在学习xx xx | xx xx‖的节奏型时,幼儿掌握情况不太理想。所以在第二课时中我选用了其他较为简单的三种节奏来设计,为今后学习xx xx | xx xx‖及更加有难度的节奏型,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印第人的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2、复习2拍子的不同节奏,并大胆尝试用两种不同的动作表现一种节奏。 3、能积极参与表演并自己动手制作表演服饰,体验废物利用。 ●教学重点:利用两种不同的动作来表现一种节奏。 ●教学难点:把创编出来2拍子的不同节奏动作,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1、幼儿在第一课时已初步感知了2拍子的不同节奏,学习了利用报纸制作草裙,会唱《找朋友》的歌曲。 2、本课时,教师事先在每位幼儿的椅子下面放好利用一张报纸制作成草裙的半成品,8个小篮子装有彩色即时贴碎片(两名幼儿一个)。 3、《快乐的印第安人》音乐CD,CD机、印地安人卡通图片三张,自制解说印地安人的课件(包括印第安人的服饰、饮食和居住)。 3、2拍子的节奏图谱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X X X‖ ●教学过程: 一、稳定幼儿情绪,带领幼儿进入快乐的音乐氛围,引入本次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一边表演《找朋友》的歌曲,,一边有序地进入活动场地,找到座位坐下。(在音乐中利用拍手的方式表现2拍子的不同节奏。) 1 二、介绍印第安人,带领幼儿观察他们的特征习性,留下必要伏笔。 1、出示一张印第安人的图片。(初步感知印第安人的特征) 2、展示解说印第安人的课件。(了解印第安人的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三、复习前次内容,带领幼儿体验2拍子的不同节奏,做好有效铺垫。 1、根据情景展示分别出示2拍子的三种节奏图谱。 (1)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些节奏你们以前看过吗? (2)请幼儿一起用拍手的方式分别表现2拍子的三种节奏。 2、请全体幼儿和老师一起,跟随《快乐的印第安人》音乐用拍手的方式初试表演这些节奏。(初步感知音乐,尝试把节奏带到音乐中来。) 四、鼓励创编动作,带领幼儿用两种不同的动作表现2拍子节奏,培养创新意识。 1、请全体幼儿分成A和B两个小组自由讨论,用不同的两种动作表现2拍子的不同节奏。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适度引导。(可小声播放《快乐的印第安人》音乐,音乐播放完后,请幼儿回到座位。) 2、幼儿回到座位上,请小组代表反馈小组创编的动作,并请其他幼儿分别跟随音乐模仿。(初步感知创编出来2拍子的不同节奏的动作) 3、请全体幼儿跟随“小老师”一起听音乐完整地表演一遍动作。(复习幼儿所创编出来的2拍子不同节奏的动作) 4、情景表演,教师带领全体幼儿一起去“打猎”。(加深幼儿对创编出来动作的印象) 五、集体节奏舞蹈,幼儿在音乐声中一起参加篝火晚会,享受学习成果。 1、幼儿利用废旧报纸动手制作印第安人的裙子。(体验废物利用) 请小朋友轻轻地从自己的椅子下面拿出材料,两人一组,随意放在自己的周围,自己动手打扮自己”。(轻声播放《快乐的印地安人》音乐) 2、穿好自己制作的草裙,表演舞蹈。(巩固复习幼儿创编出来的2拍子的不同节奏的动作。) 请幼儿在场地中央围成一个圆圈,当音乐响起时开始表演《快乐的印第安人》舞蹈。 六、活动结束。 教师带领幼儿在《快乐的印第安人》音乐中边跳舞边出场。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cdf983f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