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与知觉的联系古诗词举例

时间:2022-09-21 00:14: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古诗词举例

初步感知诗意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图资源”。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了解诗歌大意。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将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可引导学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东”“忆”等词语的意思,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了解了。

从旧知入手感知诗意。学生学习过一段时间的古诗后,就会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促进对新授诗的感知。教师要善于寻找恰当的“知识停靠点”,如教学《泊船瓜洲》时,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回忆以往学过的古诗,哪些诗的诗题与此诗相似,这样的诗一般是写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学的这首领悟古诗意境

动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地讲解。有时,教师适当讲述与所教古诗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让学生背






诵与教学内容相近的其他古诗,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入情。“入情”必须“披文”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由于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之美。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前两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写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夕阳西下,引起新的愁思。接着将笔锋一转,后两句描绘诗人在舟中领略到的极富特色的景物:“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仅仅是描写景物吗?显然不是。沈德潜评价此诗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诗人孟浩然出身寒微,40岁到长安,求仕失望,其愁之深是可以想见的。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把仕途的失意、羁旅的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等旧怨新愁,都很自然地融






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了。因此,这两句诗看似“景语”实为“情语”情景交融,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意境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d2689c484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