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觉醒年代》的激荡

时间:2022-07-20 06:38: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后感:《觉醒年代》的激荡

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题记

《觉醒年代》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作品。整部作品围1921年前后的历史事件展开,主要描写了从1915年袁世凯卖国后到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本剧生动刻画了李大钊、独秀、鲁迅、毛泽东的形象,让原本停留在课本上的人物跃然于屏幕之上,同时通过这些先辈们探索救亡的过程,让人深刻体会到革命之艰辛不易。本剧通过演绎李大钊、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试图唤醒中国青年的意识、鲁迅先生写下《狂人日记》的过程、顾维钧先生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痛苦挣扎等等历史事件,向人们展示了革命先烈们为中国解放做出的丰功伟业。整部剧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中国的出路,即使是还留着辫子的辜鸿铭先生都用演讲向世人阐述了什么是中国人民的温良来提升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其中两个桥段让我尤为印象深刻,一是鲁迅先生写下《狂人日记》的过程,二是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慷慨赴义的场景。

鲁迅先生受自己同学杨开铭及表弟久荪的遭遇影响,联想起那日菜市口革命党人被行刑的场面以及那沾着热血的馒头,提笔落子成文,定名《狂人日记》这篇文章赤裸裸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真相。整个行文过程鲁迅先生不发一语,配合激昂的音乐可谓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其次是陈独秀先生送别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往法国留学的画面。两兄弟前往车站、法场的镜头交错,同样的落花遍地,但是一幅是兄弟俩前往法国充满希望的画面,一幅却是遍体鳞伤走向法场的画面,唯一不变的是革命者自信坚定的笑容。陈延年29岁站着被敌人砍死;陈乔年26岁笑着迎接死亡。

后来,鲁迅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说: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有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所以我是不去的。龙华的桃花凋零在他们正盛开的年华。“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看到那个时代的满目疮痍,才明白先辈们抗争的意义。

我们站在历史之后看着先辈,感觉到他们的伟大,但是他们的伟大和悲壮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要沉重得多。在那个黑暗的年代,这些革命的先行者们不断地探索一条救国之路,但是他们在自己牺牲之时并不能预知未来,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对于中国的胜利有多大的意义,不知道我们要流多少血,用多少时间才能迎来胜利,甚至不确定我们能不能胜利。他们所有的仅仅是一腔热血,在牺牲之时所能依赖的只有自己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让他们能无所畏惧地走向战场,向刑场。

当这部电视剧看到最后,我才恍然明白,原来“不做亡国奴”不是必然结果,“抗争胜利”并不是必然结果,“建立独立自强的中国”也并不是必然结果。原来先烈们前赴后继地牺牲的时候,并不真正的知道自己的牺牲是否能换来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即使如此,他们还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走上了这条荆棘丛生、生死难料的道路。原来坚定的信仰是这个意思,原来我们一直知道他们的伟大,却依然低估了他们的伟大。借用金一南教授的一句话:多数人因为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为相信而看见。

《觉醒年代》将历史现实主义与历史浪漫主义进行了浓重碰撞、交融,观者哲思生发,我不禁想起了这样一段话:“同志,您知道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怎么走吗,我在地图上找不到它。”……“没有了,再也没有了,我们失败了。资


本家和白匪再一次骑到了我们头上。如果你要追随那颗红星,去东方吧,穿过第聂伯河,翻过乌拉尔山脉,在西伯利亚平原的尽头,那里还燃烧着星星之火!

很多人说,中国当前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肆虐,新帝国主义对中国复兴抹黑泼污,我辈青年已滋生畏惧、迷茫、沉沦……不!我们已赓续中国精神谱系,挑战新时代新变局,红缨在手,红心所向,我们始终觉醒,年代依旧火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d8502d649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