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 专业:汉语言高级文秘姓名:陈芳 学号:14110631867班级:1102 汉魏六朝,文风绮靡。陶渊明的出现无异于在花团锦簇中伸出一枝青枝绿叶,又好像在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贵妇人中走来一位不加修饰的清纯少女。返璞归真,崇尚自然,这既是陶渊明生活的准则,也是他创作的准则。陶渊明不是像一般人那样观山川以悦目,他是把田园自然风光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是在看透了官场的腐败黑暗之后转向大自然而获得的一种觉悟。这种觉悟是用人格生命换来的,因而他格外珍视。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时所作,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这次的辞官,陶潜是毅然决然的,此后他再也没入世做过官,他好像是彻悟了,自己崇尚自然地本性与世俗是彻底违背的,对自然地崇尚没有让他在官场得到一丝安慰与放松,反而增加了厌恶与愤恨感。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 很多时候,失去生活中的一部分,你才能完整的得到另一部分。作为一名士人,年轻的陶渊明自然也有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也曾怀着要“大济苍生”的壮志。然而,现实最终让他失望,他选择了尊崇自己的本性,选择了他热爱的大自然。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辞》全诗开篇就表明辞官归田的决心。想到“田园将芜,胡不归?”只是心为形所役,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将对过去的哀叹和对未来的希望短短用“悟以往之不见,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来总结,很果断的割舍了他疲惫的过去,顺势笔锋一转,开始拥抱新的生命,“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踏上归途,既轻松又渴望的心情不仅与上文“惆怅,独悲”形成鲜明对比,也就此拉开了愉快的生活图景,小径、松菊、酒盏、壶殇、庭柯。“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天真烂漫的孩子让诗人看到了纯洁和质朴,每日游园已成了生活中的乐趣,拄着拐杖,浏览,休息,抬头望望远处的观景,云在山峰间穿梭,倦飞的鸟儿也找到了回家的方向。陶渊明总是那个不刻意的人,不可以写景,也不刻意将情景交融,他将“自然”自然地展现,却给人一种将其提升至美的境界。这正是隐者的快乐吧!此后“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重申辞官归田之志,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用“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表现自己心满意足之感。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渲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这就是陶渊明在创作这篇散文时所追求的精神,自然,他也完成了对“性本爱丘山”这种对自然地追求。从历史上看那么多隐者,我想还属陶渊明最是完整,“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安贫乐道。 陶渊明的一生就如同他的诗一样是个“精神家园“他不仅为他以后的士大夫们提供了一个休息,逃避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的场所;并给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我们带来了警示,安慰和诗意的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43ffd1524de518964b7d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