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的发展历史 除了斑马,还有哪种ma黑白相间呢? 答案是二维码! 二维码这个黑白小方块组成的图案几乎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付钱转账、聊天加好友、网页登录账号、饭店点餐等等,那么小编今天的问题来了,二维码到底从何而来? 首先条码能够储存信息的前提是二进制的算法,毕竟人的语言有成千上万种,我用的是一二三,你用的是one、two、three,而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机器语言是二进制,也就是说本质上文盲机器只认得0和1。 所以为了让机器能识别文字,科学家们需要先将人用的语言翻译成二进制,比如说英文的one和汉字的一都可以由二进制编码00000001表示出来,而二维码中的黑色小方块代表1,白色小方块代表0,黑白相间的图案连起来就是一串编码。先把我们的信息翻译成二维码,扫码时机器就能识别并找出编码对应的意思,大致说完了原理。 我们接下来聊一聊二维码的历史。二维码的前身是一维码,就是商品包装袋背后的那串条形码,上个世纪60年代时,超市使用的现金出纳机只能手动输入价格,日积月累的敲打模式导致收银员常常工作到手腕麻木,甚至患上腱鞘炎。一直到1974年时,俄亥俄州的一家超市将条形码用于结账系统才解决了这一苦恼,只需要扫一下条形码,商品信息价格均能够传送到计算机上,如此一来,便捷的条形码在商品应用上得以普及。 但人们希望条形码可以储存更多的信息,越多越好,而一维的条形码只能水平方向进行识别,信息的存储容量有限,于是80年代后,各国陆续研发出信息储存量更大的二维码,其中只有1994年,日本研发的QR码支持汉字编译,加入纵向识别的它,最多可编码7089个数字,1817个中文或日文字符,QR码也叫quick response code,意思就是能够快速反应的编码,它边上有三个起到定位作用的大方块,这能保证我们在扫码时不管手机怎样放置都能得到信息。 以超市商品的条形码为例,一不小心被掰弯或者被糊掉,收银员扫码时必须先拉直或者擦干净,才能扫码成功,二维码的三点定位功能意味着就算中间有一些缺损,也能通过数学原理反推出最初的多项式从而获得信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aa2e9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