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我的疑问——观看《人间正道是沧桑》有感 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如何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观看过后,回味良久,在低头看看现在的社会,心中的问题悄然升起。 入党 开学不久,学校便号召同学们积极入党,参加“党章学习小组”。同学们似乎也十分乐意参与进来,几乎没有几个同学会选择白白浪费掉这次机会;反而那些没有参加小组的同学成了异类。但问题也慢慢的显现出来。参加前火日的报名,与参加后冷淡的听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大家的报名并非自愿,而是被某种力量所强迫,情非得已。致使老师们不得不严肃纪律,凡是报名参加的同学,必须按时、按点来参加“党章学习小组”的活动。我以为,人的思想怎能强求?若同学们不愿参加,可视为自动退出,又何必这样兴师动众呢?更让我感到疑惑不解的是,当有同学提出退出时,得到的回复是“必须参加党章考试,不能退出”。这让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同学们入党意愿是被强加上去的。 不知道从事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社会充斥着各种类似“教你如何为人处事”的书籍,使得本应该天真浪漫的我们被“圆滑”了,被功利了,理想对我们来说总是遥不可及。 入党,本应该神圣、严肃,但现在却好像是一种时尚。网络上曾有人戏谑说:“上大学无外乎两件事——入党,找女朋友。”与此可见,这位网友把“入党”同“找女朋友”等同起来。这可能能代表一些当代大学生的想法。入党成为大家日后竞争的一种筹码;用党员的身份直接为自己赢利,而这,或许正是大家“积极”入党的原因之一吧。 我认为,青年人如此现实,和我们青年人对权钱膜拜是分不开的。 而这样的“现实”是道德衰落的表现之一,“官场恰恰成为道德衰落的主要力量。”①而中共党员又掌控着中国官场。那么,党员岂不是成了道德衰败的帮凶?我们入党岂不是助纣为虐?加上“高不可及的道德教条,和毫无道德的现实生活,加深了年轻人对道德的怀疑和价值虚无主义。”②没有道德约束,一切事情在大家眼里仿佛只有“利益”两字;因此,入党,本应是纯粹的事情,现在变得有些肮脏。 第一堂党章学习课上,老师便说:“端正入党动机。”但如果说“端正入党动机”仅仅是说教式的教育,又有何意义?如果我们真能端正入党动机,认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但那残酷的现实,似乎却又让我们无法前进。冲突不断的群体性事件。不断落马的高官,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这不禁让我由衷的感叹“我们的党还值得信任吗?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还能走下去吗?我们的国家会赴前苏联的后尘吗?” 主义、信仰、理想 杨立青准备考黄埔军校时,主义一词多次提及,而这一词也在我的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说起主义,我最先想起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他的三大政策,而黄埔军校也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诞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中山先1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生在领导中国数次革命之后,选择了与苏俄合作,与中共联手;至此,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但这样的合作为什么没有继续下去?两党虽持有不同的主义,但有共同的目标,难道只有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家家”才是最好的吗? 因“主义”不同,国共两党分道扬镳,但国民党恐怕也未能完成中山先生的遗愿吧!“文革”时期,极左思想泛滥,一个国家只有一种思想、一种主义,但在这单一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国家也未能跨进“共产主义社会”吧!回头看看,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主义”,本应该能激发人无限战斗力,并为主义而奋斗,但现在看来,“主义”一词却把人们带进无限的深渊。 现在有些学者认为国共两党之所以会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彻底决裂,是因为两党的阶级性质的对立,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两党分裂,是在于他们对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理解不同,以及国民党未能遵守中山先生遗愿,而最终导致两党合作破裂。 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尤其是新三民主义的思想,与中共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具有一致性的。 青年学者刘小烽在“论三民主义暨共产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的统一”一文中认为:三民主义的社会理想,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天下为公。”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礼记·礼运第九·大同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三卷:“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之后;当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的时候;当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时候;当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时候,——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现在,我们来看《礼记·礼运第九·大同篇》中最关键的两个句子: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热爱劳动,就象害怕自己的力量无处释放一样,而且劳动创造的财富不一定非要据为己有。换句话说,就是“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所以,劳动是“自我”能力的释放,劳动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劳动“不必为己”,人们都能“各尽所能”。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社会的物质财富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就象讨厌财富一样,把财富任意的弃置于地,而不是收藏起来,据为己有。换句话说,就是“当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时候”,人们已经能“超2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超出这种使人象夏洛克那样冷酷地斤计较,不愿比别人多做半小时工作,不愿比别人少得一点报酬的狭隘眼界”(《列宁选集》第三卷第页)。这时候,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所以任何财富都“不必藏于己”,人们都能“按需”取用,而不是大肆攫取或肆意糟蹋属于社会公有的财富。社会已经可以“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了”。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也曾说明:联合政府能否组建,是要看中国人民的觉悟、团结和努力的程度。照此理解,联合政府组建,与主义并无关联。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与我国现行的国体: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信仰,现在的我们之所以会迷失在物质世界里,恐怕也正是缺乏自己的信仰,但有一天,我们用信仰,我们又如何践行? “巴以冲突”,“利比亚革命”,它们之间的矛盾,除了国家利益不同之外,或许就是各自的信仰不同。如果,我们的信仰是给我们造成灾难的元凶,那我们的信仰又有何意义?我们持有一种信仰,是为了能更好的立足社会,立足世界;但如果这种信仰长满麦芒,我们又为何认同它? 理想。提及理想,也许很多人会说:“戒了。”现实的残酷,让我们不敢面对自己心中柔软的一面。不过,也正是因为有理想的存在,才能让我们度过一个个孤独的夜晚。 杨立青在考黄埔军校时,瞿恩对他说:“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周围的一切。”入党,也是如此。入党,意味着我们认同共产主义思想,并希望为这一理想奉献自己的汗水、泪水甚至是鲜血。但现在的我们呢?是否真的认同这一理想呢?“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纵然牺牲我的生命。”这或许是对老一辈革命家们的最佳解读。 疑问由心而生,也应由心而解;疑问如影随行,直至答案明了的那一天。 ①②出自郑永年《未竟的变革》第一部分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版 参考文献:毛泽东《毛泽东文选》 郑永年《未竟的变革》 白岩松《你幸福了吗》 3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f3a2921a8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