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时间:2023-01-30 22:27: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作者:张鹤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8

基金项目:2015年佳木斯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邓小平中国道路思想研究的当代启WM2015_003)。

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国情条件下的发展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理论,在中国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一个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充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内生性的马克思主义。显然第一个问题已经在过去得到解决,而第二个问题是每一代中华儿女都要面对的问题。使两者充分有机的结合对发展中的中国有巨大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中国化;文化

作者简介:张鹤(1992-),男,汉族,黑龙江省克山县人,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2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中国获得创新与发展,既是中国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说传统文化现代化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导。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国情条件下的发展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理论,在中国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一个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充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内生性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说,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然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这种结合呢?

有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机制问题,从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实现过程、实现形式、实际效果等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及合理性。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本上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强烈的批判性和实践性特点迎合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实际需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方面存在许多相通之处,它们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思想前提和资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新诠释,从中发掘出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内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而使两者得以很好的结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们通过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梳理与重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的理解与阐发,还有思维方式的创新、哲学体系的重构等不同形式,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现代中国人提供了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这两个思想运动的融合与互动。此外,还有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判断、接受和运用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理性有利于中国知识分子迅速接受作为新思想观念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其鲜明的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迎合了近代中国社会如何解决避免挨打、挨饿的迫切需要;同时,中国传统的务实精神有利于人们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并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这种务实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深刻契合;另外,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理想,有利于中国人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但是,这些研究观点只是讲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什么需要结合,这个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前途,即马克思主义将以何种面貌融入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从而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可?就两种文化特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社会特征;而传统文化则是封建主义形态的文化,属于前现代社会性质,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两种不同性质、不同体系的文明要相互结合,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观念、习俗和环境必然会限制和制约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又缺乏必然的生长基点,所以两者既不能搞嫁接,把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直接挪用过来加以使用,也不能搞移植,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个外来的、万能的教条加以套用。

毛泽东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成为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中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领导人。毛泽东正是从中国的革命实际出发,在充分认识中国的民族意识、文化形态、具体国情等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中国的特殊性结合起来,从而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的思想旗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道路。

在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是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经过长时期的思考和探索,终于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自己的哲学思考,把社会主义建设从偏差和误区中解放出来,重新恢复和提倡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克服了晚年毛泽东在哲学理论和思想方法上所犯的错误,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使马克思主义重新获得新的生命力和活力,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观念和新的实践,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向前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在对国内外形势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状况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总结建党8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深入思考《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50多年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新的历史高度出发,高屋建瓴,放眼世界,把握潮流,深刻地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

当今世界,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不断扩大,各种民族文化、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的交融和冲突也在不断加深,世界逐渐表现出一体化趋势。但是,我们要看到,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西方价值观仍处于强势地位,它随着全球化而广泛深入地席卷世界,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尽管我们不一定完全赞同西方学者提出來的全球化概念,而且其本身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这个时代已经完全迥异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它的开放程度和一体化趋势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推向前进,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客观地说,在这个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当前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渗透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这背后不仅仅是文明的冲突,更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较量。我们唯有顺应历史潮流,在正确处理民族性与时代性、多元化与主体性、同一性与矛盾性等关系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特点、满足时代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先进文化,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的发展境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长久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213.

[2]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M].人民出版社,200236-41. [3]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fc195b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