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人性”——从“人之初,性本善”说起_小学作文

时间:2023-04-22 01:05: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谈谈“人性”——从“人之初,性本善”说起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谈谈“人性”——从“人之初,性本善”说起,感谢您的阅读!

近来翻阅了《三字经》一书,受益匪浅,感触良多。由于该书首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本文来谈谈人性的问题。

何谓“人性”?就是人之本性。“人之初,性本善”即是说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本性就是善良的。这是一个关于人性本质的哲学问题。人的本性到底是怎样的?是善还是恶?从古至今,关于人性的问题众说纷纭,丰富多彩,仅先秦的儒家学派中就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本身就是恶的。为什么呢?比如一个小孩刚出生,饿了就要哭,要吃奶,他会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吗?不能。从这一点上看,人性本身是恶的。

另一派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性善”,而其中又有“人性本善”和“人性向善”两说。而如今的学术界大多倾向于孟子主张“人性向善”。为什么呢?因为在《孟子》一书的《公孙丑·上》中有这样的言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告子·上》一篇中亦有相关的言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或曰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人都有的,没有这“四心”的就不算人。并且由此“四心”产生了仁、




义、礼、智“四端”,而“四心”便是“四端”的萌芽。孟子还说,仁义礼智不是别人教给我的,而是我由“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萌生出来的。

因此,孟子的观点是“人性向善”,他没有说过“人性本善”的话儿。 说到这儿,也许有些朋友会问了:孟子和荀子不都是儒家学派的吗?他们不是一脉相承的吗?为什么在对待人性的问题上有这么大的分歧?因为时代不同。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那时候虽战火连天,烽烟不断,但还没有到人如禽兽的那种地步,还是可以讲“仁义礼智”的,可以提出“人性向善”的思想来要求人们遵从本性向善的。而到了荀子的时代,就不同了,战国末期,已经无法再来和人们说什么“仁义道德”了,荀子必须提出一种思想,从而让人们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那就是“性恶论”“性善论”“性恶论”两种关于人性的说法,看似相对立、难容水火,其实这两种说法又是相辅成的,因为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即是希望人们能够向善、从善,从而实行儒家所主张的“仁政” 既然“人性本恶”是荀子的说法,“人性向善”是孟子的思想,《三字经》为什么会说“人之初,性本善”呢?

其实,《三字经》的作者也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是不可能成立的,正如钱文忠老师所说:性本善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这无疑是对“人之初,性本善”最好的解释了。

人性的问题,看似十分复杂,其实并不需要弄得十分明白。因为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在一个和平、没有战争的年代,只要我们一心向善,不做亏心之事,与人性“善”或“恶”并无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fe1096b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