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类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分析 作者:郭敏,雷建云 来源:《科技资讯》 2015年第1期 郭敏 雷建云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4) 摘 要:该文以一所民族类高校为个案,探讨了大学本科层次转专业的实践模式发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近几年工作的实际内容,该文首先指出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的成因,然后展开分析民族类高校开展转专业工作的意义,还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生转专业情况的抽样调查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并跟踪调查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转专业情况。对同类院校本科生转专业工作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并对中南民族大学今后开展转专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转专业 反馈机制 “双少”学生 大类分流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202-02 2010年10月,新浪—南都以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2010级新生为网络虚拟调查对象所做的热点调查《大学新生,你想换专业吗?》显示,70.4%的调查参与者表示出非常强烈想换专业的意愿,而仅有8.5%的调查参与者表示不想更换专业。而调查参与者表示,想更换专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所学专业不好就业,二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如今他们的大学四年已然过去了,昔日的新生如今也走出了校园,离开他们的大学生活,那么转专业与否的问题对他们的大学生活乃至今后的发展有无影响呢? 1 转专业成因 美国“中国市场研究集团”创始人肖恩·赖因2010年3月23日在福布斯网站发表题为《中国最需要提高的领域》的文章,其中让学生能根据他们真正的兴趣选择专业被认为是最为迫切的[1]。早在2005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大学生转专业进行了明确规定,即“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继而自2006年起全国高校相继出台了转专业的相关文件,可以说转专业规定的出台是高校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健全,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就业率自然而然就成为高校专业设置的风向标[2]。随着转专业政策的放宽,申请转专业的大学生数量呈现出大幅上涨趋势,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的重视。但学生转专业往往具有一定盲目性,且对于新转入专业的学分设置、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往往不甚了解,那么在学分制条件下,民族类高校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新转入专业的学分设置,并且帮助学生顺利走出因转专业而带来的学习及生活的瓶颈期,以及如何给转专业的学生就业或继续深造提供更多更细致的帮助,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民族类高校开展转专业工作的意义 文中所研究的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可以作为民族类高校的典型代表,那么该校学生对所修读专业的满意程度及适应程度如何?目前学校制定的转专业相关文件及规定又是否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呢? 60余年来,中南民族大学已累计培养了11万余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同于其他综合性普通高校的是,民族类高校的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由于我国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相比其他学生可能面临语言、文化、基础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例如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的学生可能在汉语及英语里理解力及表达能力上稍逊于其他学生,朝鲜延边地区的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较差,但使用朝鲜语非常流利和娴熟。根据实际情况,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既能够满足学生转入更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的要求,同时又能保证学校教学资源合理使用,该校于2011年7月颁布《中南民族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转专业及专业分流管理办法》,近一步将该科学生的转专业工作加以规范。 3 转专业具体工作分析总结 3.1 2013级转专业工作抽样调查 2013级转专业工作完成以后,笔者抽取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经济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六个学院的转专业数据作为此次分析的采集样本,如表1。 以计算机科学学院为例,2013级申请转专业的学生中超过三分之一人次申请转入经管类专业,根据对申请转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6%的学生认为经管类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工作环境好、收入较高,21%的学生因为家庭或父母工作的原因申请转入经管类专业,也有不到10%的学生属于“跟风”申请转专业的情况。申请转入的学生有65%申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自动化类两个专业,转入学生普遍认为,IT行业仍是当今社会就业面最广的行业,收入也较为可观,32%的学生是因为对软硬件技术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而申请转入的。但根据针对申请转入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学生进行约谈的结果显示,超过75%申请转入的学生对新专业了解太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比如,转入自动化类的多数学生不清楚自动化类从2013级实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时会分成自动化和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两个专业。这类问题普遍存在与成功转专业的学生当中,这将为他们转入新专业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扰,甚至会成为他们转专业后无法适应新专业的隐患。 3.2 部分“双少”学生转专业个体分析 “双少”学生即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受到语言及基础知识的困扰,导致他们无法适应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高校应提供特殊转专业通道,以满足这些学生的真正需求。根据三年跟踪调查显示,某2010级藏族学生因数学及英语等基础课程成绩无法满足工科专业的要求,于大二已沦落到退学边缘,后经学校协调转入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修读民族学专业,目前该生已修完民族学专业所有必修课及选修课的学分,目前正在认真准备毕业论文,他非常有信心能顺利毕业,并回到自己的家乡将所学知识为当地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另有2011级朝鲜族学生因无法胜任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学习而心灰意冷,甚至有退学的想法,后经多方努力转入外语学院学习朝鲜语,两年以来他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为学好本民族语言及文化表现出强烈的自豪感。 4 结语 建议各民族类高校在新生入校期间积极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尤其要利用专业导论的课程让新生了解所修读专业的优势,假期培养学生对现修读专业的兴趣;还要鼓励有意愿转专业的学生多了解新专业的具体情况,从根源上解决盲目转专业和跟风转专业的情况,尤其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转专业意愿的学生加以关注和引导;同时,转出学生较多且转入学生较少的专业,即俗称的“冷门”专业,一般是基础性学科,如自然科学类的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社会科学类的历史学、社会学等,建议此类基础性学科应适当控制招生人数,结合学科特点努力将本科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4]。还有一部分“冷门”专业属于新兴交叉学科,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等,此类专业发展前景良好,但因目前在国内尚未被熟知,因此学生就业尚不乐观,建议新兴专业应结合生源特点,从专业自身发展考虑,适当调整调整与相关“热门”专业的契合点,努力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 李文君.“零门槛”转专业时代[J].教育与职业,2011(13):58-61. [2] 杜才平.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1(4):178-181. [3] 蔡玉辉,谢娅娳.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制度与实践[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1(5):3-7. [4] 任奇.从大学生就业角度看待高校专业设置[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Z2):15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fe50b179b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