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精神

时间:2022-04-19 20:10: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甘肃精神”内涵深广http://news.QQ.com 2007042414:02 新华网 精神是灵魂。一个人有了精神,才可能积极向上;一个民族有了精神,才可能发展自强;一个地方有了自己独特的精神,才能在发展中脱颖而出。陇原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和“诚实守信、包容创新、执着坚韧、团结奋进”的“陇人品格”。近日,笔者就“甘肃精神”的历史渊源和时代内涵,采访了兰州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李泉。

李老师认为,甘肃由于诸多发展条件的限制,在长期的岁月磨砺中,甘肃人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勤俭朴素,逐步形成了“甘肃精神”。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甘肃精神”有了新的内涵,不仅是生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而且是为了实现甘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怕吃苦、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在面对国内外各种机遇和挑战而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也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更是甘肃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过程中,谨慎谦虚、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精神。

“甘肃精神”是甘肃人民的优秀品质,甘肃越发展,就越需要这种精神。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甘肃精神”就是要求我们不能脱离省情、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高消费和奢侈浪费。它倡导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勤俭节约,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它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为实现甘肃现代化建设而勇于献身的巨大热情和创造力。我们今天提倡“甘肃精神”,是在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前提下,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硬约束,高效合理利用稀缺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转变传统消费观念行为的应有之意,这是一种具有基于自身资源不足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及由此而生的节约意识和效率意识的具体体现。

在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发扬和倡导“甘肃精神”不仅是必要、必需的,也是完全可行和能够被甘肃人民所理解、接受和欢迎的,它必将代代相传、永放光芒。(李玉霞)

(甘肃日报

“甘肃精神”究竟是什么? 甘肃省临夏中学 王鹏 2007年,“甘肃精神”成为甘肃的政治口号和文化符号,特别在领导干部的讲话中已经成为“众口一词”的口头禅。那么,究竟什么是“甘肃精神”? 一、“甘肃精神”的提出 20074月召开的甘肃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陆浩书记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在长期同严酷自然环境的不屈抗争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造就了陇原儿女独特的精神风貌,形成了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了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崇尚实干、不甘落后,坚韧不拔、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奋发有为等丰富内涵,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在这里明确提出了甘肃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二、“甘肃精神”提法的历史渊源据说,“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在甘肃第一次是由宋平同志提出来的。1981年,宋平同志在离别甘肃时发表讲话,希望甘肃的同志能坚持和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积极工作,艰苦奋斗,把甘肃的工作搞好。宋平同志在甘肃工作多年,对甘肃的省情,甘肃的自然环境,甘肃的老百姓顽强拼搏的精神有深刻的体会和真实的体验,他语重心长地告诫甘肃的同志,要以这样的精神来做好甘肃的工作。时隔12年之后,1993年已经从中央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宋平同志再次来到甘肃调研和视察,他到了中部干旱的定西,到了他曾经和


农民一起推架子车,平田整地的大坪村,看到了大坪村的变化,也看到了甘肃工作的艰难。在宁卧庄宾馆,他与和他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座谈,深有感触地说:“我还是那句老话,甘肃这个地方,自然条件比较差,在这里工作就是要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这就是宋平同志首倡甘肃精神的具体背景。三、“甘肃精神”的经典依据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是“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缩略和改写,它出自中国古代典籍《中庸》《中庸》是儒家四书五经中的四书之一,是儒家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儒家精神的核心,是儒学的“性命之要”。修身以道,成功以德,达到“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圣人”境界。《中庸》所讲的中庸之道是儒学的中心思想,是儒家的“不二法门”,被称为“儒门心法”“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是“中庸之道”的人生效验,体现了“超凡入圣”的人生修养和超乎寻常的精神状态,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儒家的伟大理想,塑造君子的伟大品格。《中庸》讲的是君子的“天命”和圣人的“性德”,对于塑造中国人伟大品格和民族精神至关重要。宋平同志引用《中庸》,就是要继承儒家的伟大精神,克服巨大困难,必须超常发挥,创造人间奇迹。四、“甘肃精神”有什么特殊意义?甘肃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对外形象。长期以来,外界对甘肃的印象大多是贫瘠、闭塞、落后、愚昧、荒凉,除了沙漠就是骆驼。之所以给人们留下这种印象,固然与我们的自然条件有关,但也与我们系统地总结不够、装不够、宣传不够有很大关系。这些年来,其它一些省份,包括一些国外的大城市,都非常注重自身整体形象的宣传。比如,江西提出的“江西精神”是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江苏有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河北提出了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的“河北精神”;湖南提出了“敢为天下先”的“湖南精神”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自身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资本的转移、人才的流动,关系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酒香也怕巷子深。今天,我们概括甘肃精神、提倡甘肃精神、培育甘肃精神,就是以新的视角、新的观念、去塑造甘肃新的形象。 五、“甘肃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把“甘肃精神”和儒家的“中庸精神”联系起来,或许是一种必然。甘肃,是汉族文化的一个前沿阵地,是儒家文化与其他各种文化交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舞台,也是通过中亚进入中华的各种外来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儒家化”(或曰“中国化”)的一个试验场和缓冲区,甘肃的“河西走廊”就是丝绸之路上最辉煌的文化走廊。敦煌唐代壁画中的“飞天”与武威出土的东汉“飞马”(或曰“天马”,即“马踏飞燕”,以及四五千年以前“仰韶文化”时期的“马家窑彩陶”绘画雕刻艺术,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体现了世艺术(绘画与雕塑)上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甘肃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绘画雕艺术,凝重而又奔放,凝炼而又丰富,舒展大方、自然流畅,色彩绚丽,气势恢宏,反映了中华美学精妙绝伦的艺术境界。“敦煌飞天”的飘逸、优雅是对“自由自在”的最佳艺术诠释,“马踏飞燕”是对“天马行空”这种艺术境界的“静物描写”,这两个作品代表了中国汉唐盛世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气象”。我们今天讲“甘肃精神”不能脱离甘肃的历史文化,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思想背景。甘肃的伏羲女娲的故乡,仅仅这一点就能说明甘肃的独特之处,纵观中国的历史文化,甘肃是一个经典,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这是其他各个省份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今天如果要挖掘“甘肃精神”这个文化财富,就必须全面了解整体把握,必须进一步提升和发扬,“甘肃精神”应该是“中国精神”的伟大代表,“陇人品格”应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一切伟大品格,这才是甘肃走向未来的时代精神。 参考资料 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党的建设》杂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02da3ab01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