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慈母情深—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

时间:2024-02-08 07:50: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慈母情深——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借助文字,体会课文中多处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的作用。

2、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语句理解,体会母亲的辛苦,感受母爱的伟大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3、能正确认识父母之爱,并学会理解父母,懂得回报父母。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一写生活中父母辛苦劳作或关心疼爱你的场景。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对文章重点语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辛劳,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2、体会课文中多处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的作用。 三、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品析重点语段,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作者在刻画人物上除了细致入微的场景、细节描写,还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反复,加深了文章的感染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这种修辞手法,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母爱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甘甜,母爱是细腻的,是平凡的,是伟大的,更是无私的。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打动了许多人,除了文中场景和细节的描写,还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那么这种表达方式是什么呢?就让我们继续走进《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用心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感情,用心感受慈母的情深在何处?

(二)聚焦“反复”

1、读一读,看一看,认识“反复” PPT出示语段一:(母亲的工作环境)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师:你们发现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默读发现语段中反复出现的“七八十” 预设:“七八十”反复出现,强调了工厂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了母亲挣钱的不易,隐忍坚强。

教师相机出示“反复”的定义:这种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叫做“反复”。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2、删一删,比一比,初步体会“反复”的表达效果。 PPT出示两段话对比


原文: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去掉“七八十”

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每个女人的身体和每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生自由小声读,体会表达上的不同之处以及“反复”的表达效果。 3、教师小结“反复”的表达效果一:场景烘托、渲染氛围。

过渡:课文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又有什么表达效果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慈母情深》找出文章中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句子,注意重复出现的部分,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的表达效果。

(三)品味“反复”

1PPT出示语段二:(母亲的神态动作)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生默读发现语段中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 预设:这三句话很特别,出现了三次“我的母亲”,而且分别都放在了句子的后半部分,不难发现,一个语序的调整,将母亲的动作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一一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的母亲”放在后面反复出现,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母亲动作的缓慢,感受到母亲工作的疲惫不堪。

2)教师小结“反复”的表达效果二:放慢镜头、聚焦细节。

2PPT出示语段三:(心理描写)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1)生深情朗读,发现“那一天我第一次”反复出现。 2)预设:“那一天我第一次”反复出现,强调“我”从那一天发现母亲工作是那么辛苦,意识到“我”长大了。作者学会了关心父母、感恩父母。

3)教师小结“反复”的表达效果三:反复吟唱,升华情感。

3PPT出示语段四:(母亲的连续动作)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1)学生默读,发现语句中反复的修辞手法。

预设:连续的动作,反复出现的四个“立刻又”刻画了一位忙碌、辛劳、争分夺秒挣钱的母亲。母亲毫不犹豫给我钱买书实属不易。

2)加快语速齐读,再次感受“反复”的表达效果。

生加快语速齐读,体会节奏的紧凑,语气的连贯就如母亲的工作,一刻也不能停,深刻感知母亲勤劳的形象。

3)教师小结“反复”的表达效果四:加强节奏、突出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b9203ce52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