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时候的印象总是略带灰色的,桌前堆积着的厚厚的教材,被批改得花花绿绿的试卷,一心埋头做题,总是少了一个契机去读上一本课外书,因此也总以为课外书里也是如同面前的课本,爬满了枯燥的文字。然而内心却是敏感而细腻的,也爱伤春悲秋,却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来,愁极了的时候,大多只去买颗巧克力糖消遣一番。也不喜欢数学、物理一切桠桠叉叉的公式,但思量着总不能一无是处,于是硬装出一副文学爱好者的架势来,但终究是不爱看课外书,不爱念诗的。 父亲和所有的家长一样,想着女儿成才,十几岁起拉着女儿随着大流出山考名校,考前同学们大多在宾馆自习做卷子,我为了躲过这心里不愿做的事,又以文学爱好者的幌子泡在了书店。随手从架上取下一本,米黄色的封面,是舒婷的书,想着这个人是认识的,索性一页页读起来。也不知是不是满腔的诗人愁绪一下子有了落脚之处,还是舒婷的文字太倾心,读着读着总觉得似曾相识,似乎过往一切难以言说的心绪都悄悄地流淌在了她的文字里。 “虽然再没有人/扬起浅色衣裙/穿过蝉声如雨的小巷/来敲你的彩镶玻璃窗。” 她的诗里有一页一页我的斑斓的夏天,我在夏日眩晕的阳光下的沉沉的思考,有一串串“拨动檐雨的念珠”,那么契合、那么轻柔地勾起我痴痴望着雨天窗子的那些日子。我一页一页地细读着,像是化在了烟雨里,轻轻地走过她的知青岁月,走过心烟之外的一矮石桥,沿着她喧闹的步子穿梭在鼓浪屿红瓦绿藤的有故事的雕花房子里,沿路惊奇地看着绯云一般的莲雾,直到合上了最后一页,直到书里海边的涛声退去,直到书店窗外,远处甬江的一声鸣笛唤醒了江雾中所有的灯。书店已经阒无一人,我恍惚地走下楼梯,父亲一直坐在楼梯拐角的台阶上等我。我把我看中的第一本课外读物放在了他的手里。 “就买这本了。” 父亲随手翻了几页,又翻了几页,迟疑而又柔声问道:“这书„„有用吗?” 我不语。或许那时我也是迟疑的,不知这些一向被弃置的课外读物,这些令人既明媚又哀伤的诗是否敌得过一道道刚硬的公式? 几年后的今天,一如每一个清晨,我又坐在了大学图书馆窗边的位子。窗外秋雨初至,雨点如豆子落在窗上,榕树林被风吹得翻白了叶子,像一只只慌乱悸动的纸鸽子。《会唱歌的鸢尾花》已是这些年来读过的课外读物中小小的一本,却是懵懂的年纪里记忆最深的,最契合那段富有诗意的青葱岁月的课外书。也是因此,我像一个误入丛林的孩子,激动而又好奇地拨开眼前一丛一丛的荒草,发现了一个时而鸟语花香,时而布满魑魅魍魉的世界。 而今,如果父亲再一次问我:这本书有用吗?我想我会说: 是的,爸爸。 蒋 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19868b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