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学生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时间:2022-09-19 11:18: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语文-小学生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移动。

渠:它。指方塘里的水。 那得:怎么会。 如许:像这样。 为:因为。 【大意】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那样澄澈明净的镜子,天光云影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送来活水。

【赏析】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就是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从题目看,本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作者从自然界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说话,充满理趣,却无说教之嫌。前两句便如写景小诗,如镜之池塘、清澈的塘水、天光云影,描绘出一幅清丽闪亮的画面,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朗,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这二句活脱脱地展示了如诗如画的书意的感性形象。这感性形象本身还蕴含着理性的东西,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半亩方塘里的水很深很清,所以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就不能反映,或者不能准确的反映。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地挖掘,写出了颇有理趣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是个代词,相当于他,这里代方塘。清,已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没有到此为止,进而提出了一个问题:方塘为什么能够这样清?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方塘本身,


是无从找到答案的。诗人于是放开眼界,终于看到源头,找到答案:就因为这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输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这就是这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及其思想意义。

【链接】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撇开功过不说,他不失为一个大学问家,而这首诗恰是关于如何治学的。

在诗中我们能品味作者深刻的喻意:

好书是思想源头的活水,要想使自己的思想变得更丰富深刻和明晰,就必须博览群书,仿佛是作者面对一本好书惊喜地赞叹:这就是源头的活水呀!的确读一本好书不仅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也是个人发展思想的必经之路。

作为著述家朱熹很注意古人写作的记取方法长处,半亩方塘,指古人的写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理解为灵活的思路发展更新的思想,来源于社会生活这股活水。

每一个人都能有学问,要想有所长必须注意生活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就如一个小小的池塘,若常有清水注入能明澈如境,若是断了源头,便会发臭,生活便是我们最重要的源头活水。

如果我们既能从书中汲取养料,并且注意在生活丰富扩大学识源头活水定会汇成不尽长江甚至于浩瀚大海。这首短短的小诗中涵蓄的哲理是多么富有启迪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27d3edcf9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