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红白喜事“问事人”

时间:2022-06-06 23:19: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乡村红白喜事“问事人”

作者:闫占廷

来源:《农家参谋》 2019年第3



按照农村风俗,不管谁家遇到什么喜事或者丧葬,都要请几个“问事人”铺排和料理,他们忙前忙后,来回奔波,把全村各家的红白喜事,当成自己应尽的义务,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不要什么报酬,却无怨无悔。但他们的付出也有回报,那就是受到全村人很高的礼遇。

我的岳父就是一位乡村红白喜事“问事人”,他叫刘洪远,家住宁陵县阳驿乡西张坡楼村。从毛头小伙到须发斑白,50多年来他一直忙碌在乡村红白喜事上。216,晒着暖洋洋的太,74岁的岳父讲述了他20岁就担起的“问事人”的职责。

不接触不知道,一了解才发现,乡村红白喜事是门大学问。就比如这丧葬习俗,老人病重期间怎么准备“后事”?老人一旦咽气,又要如何入殓? 接下来还要报庙、报信、吊唁、祭奠等,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细节,都要有条不紊,考虑周全。虚心好学的岳父多向老人请教礼数,还在人家红白喜事上时时留心,并特意买了一本《红白喜事礼仪大全》认真研读。不到一年时间,他便在红白喜事办理上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子女结婚、满月待客和老人庆寿,问事人一般忙活两天,头天铺排谋划, 当天临阵指挥, 部就班进行,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得立即出面处理,把事情办圆满,让来客满意,让事主放心。岳父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料理丧事拖得时间长,拉起来有9天的,问事人天天得支应这一摊事。有一年芒种时节,村里有位老人突然病逝。芒种忙、三两场,我正忙着在麦地里收割,闻讯后镰刀一丢就赶过去了。老人入土为安后,结果自家的小麦遭了雨淋,全家吃了半年发霉的馒头,我也受了不少埋怨。”

不论婚礼还是殡葬,“问事人”安排妥当、指挥有方,事情办下来圆圆满满,各方皆大欢喜。事主心里对“问事人”感激不尽,总要送上两条香烟或者几瓶酒,权当是全部操劳的报偿。“我一分钱的礼也不收,咱不缺吃不缺喝,也不图什么名和利。都是乡里乡亲的,谁家的炉灶不冒烟?谁家都有办事的时候。相互帮个忙,都是应该的。”岳父说的话朴朴实实,入情入理。

20世纪90年代之后,岳父成了享誉一方的“问事人”,周边的几个村庄都请他去主持。特别是一进入腊月,婚礼一场接着一场,他这个“大总”不是在议事,就是在操办,出了这家进那户,忙得团团转。一年下来,经他办理的红白喜事竟有20多件。

“也有难缠户,一次去袁楼村娶亲,女方家非要1万元上车礼,怎么劝说都行不通,只好让人送来才迎娶回来。还有一次,村里老人去世,因为财产分割的问题,他几个儿子闹起来了。我们只好苦口婆心调解,老人才得以顺利下葬。”说起里面的难处,岳父也倒出了腹中的苦水。

由于德高望重、办事公平, 在村里说话有威望,“问事人”管的事务也会随之扩展,有时会充当民事调解人的“角色”。村里有位孤寡老人和侄子不合,把一个热心的邻居过继当继承人。老人一块宅基地成了他侄子和继承人争执的焦点,双方闹到法院也没有一个结果。眼看由口舌谩骂上升到肢体冲突,岳父和几个村贤连忙介入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两家各退一步,达成协议,消除纠纷,握手言和。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红白喜事出现了大操大办现象,兴起了讲排场和相互攀比之风,给乡里乡亲带来了负担和烦恼。岳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几个“问事人”一商量,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村里的红白理事会,规定待客饭菜每桌不超300,提倡厚养薄葬、白事简办。


“村里老人张某去世,他儿子在省城一家公司当经理,想把祭奠大典办得风光些,花钱请了唢呐响器和歌舞表演,烟酒也提高了一个档次。”岳父正色说道,“我们理事会不怕得罪人,站出来出面劝阻。我们拿出县里移风易俗的文件,给他们讲清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们最终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

“您年逾七旬,安享安享晚年吧,别再操心这些杂事了。”我爱人站在一旁好言劝说。他微微一笑答道:“我已经把接力棒传递给了一位退休教师,现在又回到外柜上记礼单,动动笔杆子累不着的。只要我眼不花、耳不聋,我是不会说退休的。”

这样一位有着36年党龄的古稀老人,用自己最淳朴的方式,50年如一日,真心实意地为村民服务,因此,他赢得了乡亲诚挚的赞扬!

幽默驿站

慢车票

一位老大爷坐火车,买的是慢车票,却上了快车。乘务员查到了,对他说:“老人家,你的票要补哦。”

老人家听了眼一瞪,说:“上面的洞洞儿是你们剪的,咋喊我补呢?”

乘务员傻眼了解释:“不是票坏了喊你补,你买的票是慢车票,这趟车是快车,你应该补快车票。”

老人恍然大悟,说道:“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你喊司机开慢点吧,我又不赶时间……”

语出惊人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一位妇人上了一辆出租车,行驶在一条又长又黑的路上,一路上都很安静,直到那妇人开口对司机说:“苹果给你吃,很好吃的哦!”司机觉得遇到了热情的乘客,开心地接过来咬了一口。那妇人问:“好吃吗?”

司机回答:“好吃呀!”

妇人回了一句:“记得我生前也很喜欢吃苹果。”司机一听,吓得紧急刹车,面色翻白……只见那妇人慢慢转过头,对司机说:“但我在生完小孩后就不喜欢吃了!”

分梨

四岁的小明按长幼次序分梨,把最小的梨分给了自己。

父亲好奇问为什么这么分,小明从容答道:“树有高低,人有长幼,尊敬长辈,这是做人的道理!”父亲不住地点头。小明咬了一口梨继续说道:“你想,我年纪小,如果我把大梨分给自己,可能会被哥哥抢走,还挨一顿揍,多划不来啊?”

生活典故

替罪羊


“替罪羊”指代人受过之人。出自圣经《旧约》。挪亚后有个叫亚伯拉罕的闪族人,99岁得一子。一天,耶和华突然降临,要他杀子以撒献祭。以撒不知自己是祭品,跟随父亲上山,伯拉罕准备好一切,正将儿子放上祭坛欲动刀时,天使飞来告诉他这是耶和华的考验,并改用羊来作为祭品,这就是替罪羊的来历。

二百五

“二百五”形容做事莽撞有些傻气的人。苏秦一直努力说服六国联合抗秦,史称“六国封相”。但苏秦在齐国的时候被刺客杀了,齐王为了抓出刺客,特贴出告示,声称苏秦为大内奸,杀苏秦者赏金千两。告示一出,立刻有四个上钩,声称是自己所为。齐王正恨刺客牙痒,愤怒地说:“千两黄金每人二百五,顺便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砍了!”这就是“二百五”的来历。

“东道国”的由来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春秋时期,秦晋围,郑派烛之武劝说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道:“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让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乏的资财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你也没有什么坏处。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东道国”就是以主人身份接待他国,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汇居停之所和主办其他事的国家。

有钱能使鬼推磨

唐代张固在《幽闲鼓吹》的著作里编造了这样一段故事:有一新鬼,很瘦弱;忽见一肥鬼,问他何以能如此肥健。肥鬼就说,你只要到人间作祟,人们害怕,就会给你东西吃。于是瘦鬼到人,见一家人的厢房中有磨,就去推起磨来。磨了半天,不仅没捞到半点吃的,还累得半死。这个故事是说瘦鬼上了当,但鬼的原意,是“作怪觅食”。也就是说,只要给予一定的利益,也就可以使鬼为人推磨。因此,后来就把“钱能通神”通俗化,成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28ab5ecce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