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唐百家诗选》的选诗旨趣 作者:张培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摘要:王安石的《唐百家诗选》其选诗旨趣与其他唐诗选本迥异,在宋代就引起了士人的异议。关于王安石选诗旨意的探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大家各执一词,褒贬不一。本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坛走向以及王安石的诗学观,考察《唐百家诗选》的选诗旨趣。 关键词:王安石 唐百家诗选 选诗旨趣。 《唐百家诗选》全书共二十卷,选唐诗人一百零四家,诗一千二百多首,多为中晚唐诗人,而盛唐诗人中的李白、杜甫、王维等一诗未入。联系王安石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荆公本人的思想,可以看出其立意独特的选诗个性:一是用经世致用的诗学思想矫西昆之失;二是力避熟烂、但求变化的创新精神,三是对欧阳修“意新语工”的直接继承。 一、以经世致用矫西昆体之失 《唐百家诗选》编成于嘉祐五年(1060),此时王安石已有了革新变法的主张与愿望,稍其后便上《万言书》开始主张新政。王安石在承袭传统文论的基础上,立足于经学和政治的立场,特别强调诗歌的实用性。“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在《张刑部诗序》中,王安石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君并杨、刘生,杨、刘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靡靡然穷日力以摹之,粉墨青朱,颠错丛庞,无文章黻黻之序;其属情藉事,不可考据也。方此时,自守不污者少矣,君诗独不然。”这种观点与当时的文学思想是一致的。由于这种“务为有补于世”的文学观念的支配和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王安石的诗文都与社会、政治或人生的实际问题贴得很紧。所以,成书于嘉祐五年的《唐百家诗选》,自然承继着王安石经世致用的诗学思想。 《唐百家诗选》所选诗歌风格或充满写实讽喻精神,或豪雄劲健,或清幽闲远,都一别于西昆之风,另外,“大历十才子”由于长期辗转各地,他们的诗作真实地记录了大历、贞元之际世事变化和颠沛奔波,处处闪耀着直面现实的精神,百家诗选对大历诗人的集中选录,说明了王安石对其写实精神的认同,而对西昆体诗人崇尚的李商隐、唐彦谦则一首未录,从中可以看出荆公此选有矫西昆之失的目的。 二、力避熟烂、但求变化的创新精神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这是欧阳修《戏答元珍》中的诗句,用这两句诗很合适形容那个新旧交替的文学时代。宋初白体渐趋浅俗鄙陋,晚唐体境界狭小,西昆体有绮靡晦涩之嫌,作为文坛领袖的欧阳修,承担着变革文风、诗风的重任,终结了宋初“浅俗”、“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30fa00b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