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方法

时间:2022-07-21 02:02: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方法



儿童道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如何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始终是我们教师所探询的问题。现在儿童道德养成教育如何去教?因为儿童教育不同于成人教育抓好小学生道德养成的教育方法,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育法来进行。

一、明辨是非法。

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学科。它对从小培养学生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品德课上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的准则,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其道德水平的方法。品德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增强他们抵制诱惑、执行正确的道德要求的自觉性。要使学生充分相信所说道理的正确性,使学生真正理解、接受所讲的道理,要尊重学生,充分顾及他们的感受和感情,这样才能使儿学生心服口服,在明理的过程中提高道德认识。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白道德养成的标准和价值,从小明辨道德的是非,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行为训练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待人接物习惯、做人习惯、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养成教育的关键。习惯是通过多次重复,不断反复而养成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惯性的,面对同一个问题或者局面,会习惯性的用特定的方式去解决。习惯是在不断反复过程而形成的。所以,我们确定要让学生养成什么习惯的时候,就要通过多次的重复和反复来让学生加深印象,直到形成习惯。比如让学生饭前洗手,教师必须在饭前不断提醒学生,要先洗手才能吃饭。等过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不用教师再提醒,他们也会主动的饭前去洗手。这样一个饭前洗手的好习惯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子好习惯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小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游戏激趣法。

理学家研究认为,爱玩游戏是儿童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很多儿童心理都是通过游戏表现出来。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的快乐越多,他对这个游戏的兴趣就越浓厚。玩是儿童的天性,我们要在玩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在行为习惯训练中要增加一定的游戏性,让训练形式多样化,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老师可以选用小品表演的形式,还可以结合故事、童话、儿歌、音乐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在愉快、生动有趣的氛围中接受行为训练,



1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言传身教法。

模仿是儿童的心理特征,儿童在模仿中往往不加选择。比如,学生看到老师随地丢垃圾,学生也会学着随地丢垃圾的;看到妈妈恶语伤人的痛快,孩子也会试着拿去骂人,等等。教师和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教师的言传身教胜于强制命令,父母的一言一行胜过任何激励的话语。。

五、激励引导法。

因为爱听赞扬的话是人的天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的教育方法比消极的刺激批评效果要好得多。在养成教育中,我们要多采用积极的鼓励,少用消极的命令,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以激励引导为主的养成方法,即使学生犯错时,老师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引导他们去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学生确定改正的目标,明确改正的要求,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给他充分改正的机会。同时,在改正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就会激发和保护了学生习惯养成的积极性。

六、教育引导法。

小孩子生来是无知的,善恶是非的种种观念是慢慢在后天中形成。比如,学校里,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的现象很普遍,如果孩子的同学中谁有缺陷,经常被其他同学谈论,那么孩子也可能会跟着一起嘲笑这个同学的缺陷;如果老师不喜欢某个学生,那么孩子很有可能也会冷落这个同学。孩子看到社会上一些人看不起身份、地位低微的人,那么孩子也会瞧不起那些职业不够光鲜、地位并不显赫的人。比如社会上有些人认为拾荒是低贱、卑微的职业,瞧不起拾荒者,孩子们因而也瞧不起这些拾荒者。老师和家长就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孩子:每个人不论家庭背景、职业、地位、钱多或钱少、成绩好或坏、身体胖或瘦、或者身有残疾等等,都是平等的,都要尊重他们,你给予别人尊重,别人才会尊重你,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就会从小养成了尊老爱幼、尊重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学生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充满快乐的教育工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按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艺术方法,就会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3453b80fc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