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余华作品中父亲形象论述 作者:段呈菲 来源:《牡丹》2019年第20期 余华并不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笔锋刚劲有力,独树一帜的语言系统构造出一系列荒诞、怪异、隐秘的文本。余华的作品中“父亲”的形象屡屡可见,他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塑造出各种“父亲”形象,如荒诞无耻的“父亲”、丑恶异化的“父亲”、苦难艰辛的“父亲”、正直无私的“父亲”、善良温存的“父亲”,尽管每一部作品中“父亲”的道路迥异,但最终都走向了一个结局。 余华作为先锋派小说的领军人物,他的小说以冷酷、血腥、暴力为主要字眼冲击着读者的眼球。余华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所以他对医院的环境非常熟悉。小时候,他的父亲很忙,每次放学余华就在医院的各个角落里游荡,父亲留给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从手术室里出来时的模样,他的胸前血迹斑斑,口罩挂在耳朵上,边走过来边脱下沾满鲜血的手术外套。 也许是从小对父爱的渴望,余华的作品中经常塑造出“父亲”的形象,但又是因为和父亲的疏远,他的作品中关于“父亲”的结局也大都很凄惨。《在细雨中呼喊》男主角孙光林的父亲孙广才,淹死在粪坑里;《兄弟》男主角李光头的生父,淹死在粪坑里;《活着》男主角富贵的父亲,摔死在粪坑里。这种写作手法的心理层面投射出余华对“父亲”带有强烈的偏见和恨意。 《现实一种》塑造了两个“父亲”的形象,山峰和山岗,虽然在儿子死后都表现出愤怒,并且都为自己的儿子报了仇,但在作品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两个父亲对孩子的冷漠与对亲情的麻木,父爱在这个家庭中是畸形的。山峰和山崗这两位父亲的结局也同样是悲惨的,一个被小狗舔脚心痒死了;一个被解剖捐了器官,最终连个全尸都没有留下。死法都极其残忍、变态,令人唏嘘。 《一九八六》的父亲是一个历史老师,被红卫兵带去写交代材料后就消失了,留下了年轻妻子和幼女迷茫的等待。多年之后,这个小镇来了个疯子,正是当年消失的历史老师。当年他看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刑罚后害怕地逃走了,当他以疯子的形象再次回到这个小镇,不断地臆想并对自己实施刑法、自虐,最终惨死街头。 《在细雨中呼喊》的父亲孙广才对儿子孙光林疑神疑鬼、疏远甚至讨厌,也影响了哥哥孙光平对弟弟的态度,父亲经常不分是非、颠倒黑白地对儿子进行殴打。他还与斜对门的寡妇勾搭,无暇顾及家中的事。当小儿子因救人溺亡后,孙广才却希望被救的人家去城里进行广播宣传,使其成为英雄事迹。广播响起小儿子孙光明舍己救人的事迹时,孙广才最为得意,还红光满面地到处炫耀,小儿子的死并没有给这个父亲带来痛苦和悲伤。相反,却使这个父亲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甚至还产生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幻想,幻想政府会来人接他们一家去北京,于是在村里散布各种谣言,每天都期待穿中山装的政府代表出现。当他意识到政府的人不会再来之后,孙广才便体会到了金钱的魅力,转而就去被救的人家狮子大开口索要五百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4350e3b85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