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中的年味儿 作者:王贞虎 来源:《烹调知识》 2020年第3期 王贞虎 春节期间,诸多传统食品中,年糕必定占有一席。年糕花色品种繁多,南北风味各异,但是因为它与”年高”谐音,所以盼望境况一年比一年好、生活一年比一年高的寓意是相同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十分匮乏,只是到了年终岁末,一家一户才能按人口计划供应一二十斤年糕,隆冬腊月天,冒着严寒去粮店排了长龙,交上钞票、粮票和购物卡,兴高采烈地买回来,把黏成一叠的年糕一条一条掰开、阴干,再放进一口缸里用清水浸没,搁在晒台朝北一角,避免日光直射,之后三天两头要换水,要洗干净年糕,开了春,更要天天换,天天洗,这样可以保存两三个月时间,慢慢享用,直到来年暮春。 舌尖的美味 我们家吃的多半是青菜肉丝炒年糕,或者榨菜肉丝炒年糕,参照了江浙一带口味,做法也不复杂,条状年糕都横切成一片片约3.3 mm厚的薄片,而浓绿的青菜口感清新爽脆,黄绿的榨菜柔软肥腴,特别鲜美。 根据各人不同食性和喜好,用这些食材有时也做成汤年糕,煮的方法和下面条差不多。有时又把年糕切成丁,和酒酿圆子一起煮,敲个鸡蛋,打散调匀,撒一撮糖桂花,做成一款令人兴奋的甜品。 另外还有糖年糕,有红的、白的,方方的一大块,分量挺重,一片片切好备用,在一个大碗里放入面粉、鸡蛋、白糖加水,调得黏稠适当,把片状糖年糕放进碗里裹一下,然后在平底锅里倒少许油来煎,一面煎好,翻个身煎另一面。 最后,通体金黄灿灿,一咬香甜软糯,但是要用小火煎,批量生产速度不快,赶不及桌上吃货们的“近台筷功”,总是供不应求。 后来,我又学做了两个品种。一个是排骨年糕,先将条状年糕“一刀两断”,每段再剖成两瓣薄片,这样容易煮软入味,排骨则先在砧板上用刀拍松,然后再用水冲淡的酱油里渍一下,捞起以后抹上生粉,放进油锅氽熟后,舀出大部分剩油,加入酱油、清水、糖、五香粉、料酒、少许米醋等,和切好备用的年糕一同煮透即可,那味道好像并不比名店“上海鲜得来”的差。 另一个是毛蟹年糕,所谓毛蟹个头不大,50~100 g,但长得很结实,壳硬黄多,对切以后,剖面蘸了干面粉,竖着在油锅里煎熟盛出,再把切成一片片的年糕倒进锅子里炒,到差不多的时候,也加入酱油、清水、糖、姜、料酒、少许米醋等,盖上镬盖焖烧10 min左右,最后勾芡出锅。 这两种年糕皆是重油赤酱的江南风味,前者有排骨的浓香,后者有螃蟹的鲜口,但都有年糕的软糯,既有菜,又有粮,为过年时节的餐桌增添一道风光。 文化的韵味 传说远古时期,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全年在森林捕捉其他兽类为食,但到了冬天,各种走兽没了踪影,“年”就下山吃人。有个叫“高氏族”的部落,每到冬季,用粮食做成块状之物,放在屋外,“年”过来以后,不见有人,便吃了粮食离去,于是人们相互祝贺,庆幸平安过了“年”关。这个办法年复一年传了下来。 由于块状粮食是“高氏族”所做,目的是喂“年”度关避害,把“年”和“高”两字相联,取其谐音,就唤作年糕了。 而苏州一带又有另外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阖闾得了吴国王位,纵情酒乐,并大兴土木,建造”阖闾大城”以彰显自己的功德,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 相国伍子胥深为忧虑,他认为高高的城墙固然可以挡住敌兵,但也会限制里边的人出城,倘若敌人围而不攻,那就非常危险了,于是他预先叫人把大批糯米粉埋在相门城下,以防不测。 后来阖闾驾崩,夫差接位,他听信谗言,赐伍子胥自刎,不久越王勾践举兵伐吴,将吴国都邑姑苏城团团围住,百姓遵照伍子胥的遗嘱,在相门城下挖地三尺,取出糯米粉度过饥馑之荒。从此,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成城砖一样的糕来供奉伍子胥,年代久远之后,便叫年糕了。 年糕的年味,凝聚着世人的情味。如今的生活,对于几十年之前来说,当然今非昔比,物质丰富,年糕简直不屑一提,不过已是年逾古稀,所以春节之际,亲朋好友相聚,倒是会怀着情意亲切提醒,年糕热量高,不易消化,老年人不宜多吃,而且要细嚼慢咽。 但是,许久以前阖家过年吃年糕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一大盘咸菜炒年糕端上来,人称“老宁波”的父亲尽量挑咸菜给自己,年糕却夹得不多,又带着浓重的宁波口音说:”三天勿吃咸菜汤,两腿酸汪汪。” 吃汤年糕时,母亲总是给自己的碗里盛满汤,年糕也不多,还一味夸这汤真是鲜。其实,我们几个男孩子不会不明白爹娘的心意,因为我们都听过“儿子上腰,吃饭讨饶”的俗话,那怎么不是一幅幅活龙活现的老牛舐犊图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4e29ef574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