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 作者:沉默的发言人 2016-05-21 08:57 栏目:时政 标签: 科学 哲学 人文 宗教 启蒙 4 0 0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哲学、宗教比较着迷,但是迄今为止我羞于和亲人、朋友、同事谈论哲学问题,据我的观察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能把社会热点事件、社会现象用一句话“点透”,别人会以为您有见识,但您要是超过三句话都在谈哲学,基本上别人就会认为您不够踏实、务虚、迂腐。这几天主流媒体和各大门户网站都在报道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有点愚笨的作为普通人的我既没耐心也没能力把讲稿同实际生活给联系起来,我谨能用更浅显的话表达我所理解的哲学、社会学,而且越是思考我越是发觉无法越过启蒙去谈论人文领域的问题。 基础学科。一般概念中是把比较实操性的学科称之为应用学科,而把比较偏理论化的学科称之为基础学科,这和中国早期把大学教育分类为大专(应用)、本科(基础)的意思是一样的。我的分类稍有不同,我认经济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社会学的基础学科是哲学,而哲学的基础学科是宗教学,我认为至少在人文领域当一门学科对另一门学科有指导、开拓作用,但又更抽象那它就是基础学科。重大事故发生一般要做原因分析要找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比如轿车追尾,直接原因会是因打电话没保持车距,间接原因则是行车安全意识不够,通常把间接原因作为事故主要原因,这一次的“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思路也是一样的,认为当今种种法律、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作为基础学科的哲学、社会学需要加强,而社会要发展,中国梦要实现就需要更优质的哲学和社会学。 现代性对人文的影响。“现代”是经常被提及的概念,比如现代人、现代社会、现代科技什么的,但除了现代、近代、古代这种纯以时间概念来划分的社会阶段外,很少有人能重视“现代”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科学理性、民主法制,这两组概念是指从启蒙时代开始,科学、哲学跳跃式前进,集权和宗教大踏步后退而导致的人类理性大进步,从而使民主和法制观念极大增强,人性更加完善。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对于同样的传统文化古人和现代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具有了“现代性”的现代人会利用平等、自由这样的视角去感受传统文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现代性”完成得极其不彻底,“主流”在宣传、鼓励人们接受和复苏传统时故意回避平等、自由,仅仅强调因传统而传统,这就是中国文化传承和西方文化传承的本质区别,当两种传统文化比较时优秀与否可以不论,但是否经过了“现代性”却至关重要,由于这种“现代性”的不在场,中国部份学者也因此走向了两个极端,一种是带着初恋般的感觉和初恋般的心智鼓吹传统文化,一种是将中国目前的种种道德、文化弊端归因于传统文化而狠批传统文化。 宗教对人文的影响。基督教自从加尔文宗教世俗化改革之后,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从天主教的强迫式渗入社会生活而改变为基督新教的强调自愿,二是宗教神学哲学化,这种变化并非是基督教所独有而是影响到了几乎所有的宗教,宗教由此从中世纪的社会主角而向配角、边缘化转变,但宗教大体上也因此摆脱了以往文明桎梏、社会寄生阶层的恶劣印象,重新获得人们的尊重而得以轻装向前。马恩列认为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和唯物主义是对立的,并不鼓励宗教,但也承认一定时间内民众离不开宗教,唯物主义是中国政权的精神气质,那么中国宗教就必须和这种精神气质相匹配否则无法生存,由此相比于基督新教宗教在中国的地位非常尴尬,但是在现代社会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却又极其深远,中国民众缺的不是宗教,不是信仰,而是甘当配角的优质信仰,是与现代公民意识相匹配的信仰。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谁领导?谁被领导?谁去执行这个“加强”?如果说现在的中国是公民社会、平民社会可能会引发争议,但如果说现在的中国是草根社会则争议不大,经济、交通、通讯、传媒的迅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民众心智的均衡程度大大提高,所以草根社会是意指话语权由精英主导向大众化参与发展的大趋势,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人文发展的主体群体是谁?我进过关帝庙、城皇庙、妈祖殿、土地祠,在农村见证过跳大神、龙抬头(经考证是拜火教的残余),这些东西在相当长时期内被当做“封建迷信”而被抑制,也确实低俗,但却无法否认它们就是底层民众(特别申明不带歧视)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甚至是极其重要的部份,和底层民众是谈哲学、讲社会科学是不大合适的,但谁也无法否认这些人是中国人的一部份,还占了相当比例的份额,这种历史上长期被边缘化但现在明显发展滞后的民间信仰谁来关注? 科学对人文的影响。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正文中我悄悄地把“社会科学”改成了“社会学”,人文领域的学科有音乐、绘画、心理、相声、小品、电影、电视、哲学、宗教、法律等等,在任意一个这些学科后面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6bfa3756529647d262852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