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喧嚣之中的落寞 空虚寂寥背后的相思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潦倒不幸,他的无题诗因年代久远,加上诗意蒙眬,往往成为意旨难明,千古揭不破的诗谜,有些注释虽已成定论,甚至编入教科书,但细细推敲起来,却又似是而非。 在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中选入了李商隐的《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本人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下面的注释和教学参考中的诠释有一些令人费解之处。经过查阅各种资料和长期思索,对于诗中“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两句有自己的另一种解读,希望能简述出来,以便与各位同行探讨。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两句,教材下面的注释为:“写出了宴会的热闹”。在教学参考中作出了以下比较详细的解读: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写宴会之热闹。这里的宴会既可理解为昨夜的宴会情景,也可理解为今宵诗人对意中人的想象之语,写出了诗人此刻凄清寂寞。显然,教材中采取了比较模糊的方式来解读此联,而教学参考中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读,但这两种解读都令人费解,不敢苟同。 第一,按照回忆昨晚的宴会场景来理解,那么,第一联和第三联都应是对昨晚相会的美好回忆,两处应为同一个场景。但是颈联所营造的这种隔座送钩、猜谜饮酒的“灯红酒绿”、“酒酣气张”的热闹宴会气氛,与第一联中所营造的那种微风轻拂、星光满天、花香远溢的浪漫、温馨、旖旎的氛围明显格格不入。从第一联所营造的氛围来看,相会应该止于两人,私密而又甜蜜,而第三联却是一个众人欢聚、聚众饮乐的场景。所以,两联所写的场景应为两个不同的地点,而并非相同之处。 第二,按照第二种,即理解为今宵诗人对意中人的想象之语,也有不妥之处。 诗人思念的对象是谁?在诗人写作的背景材料已经湮没无闻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无题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诗人的恋爱事迹以及借鉴同时代有关作品来作如下考证。 请看下面无题诗二首中的另一首: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现实中的“阊门”乃指苏州古城之西门,始建于春秋时期,是阖闾大城的八门之一,以传说天门中的阊阖得名。在这里很明显是一种借代,代指天门,即宫门。而诗中的“吴王”按照前面苏州城的代称来推断,应为唐王,都是运用讳饰修辞手法。所以“苑内花”应为一位宫女。而诗中出现的“萼绿华”,在《重过圣女祠》中 也出现过: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轮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陶光先生认为,诗中的“萼绿华”、“杜兰香”分别比喻当年祠中的两位女道士。依此可以确定《无题》诗中诗人思念的对象是一位宫女,也是一位道士,应该是他的初恋对象——宋华阳。 作为一名宫女、一位道士的宋华阳,李商隐不可能因思念情人而想象她在深夜此时与别人“隔座送钩”、“分曹射覆”地猜谜、饮酒。 撇开以上两种不太合理的解读,我们可以有第三种解读:既不是对昨夜的回忆,也不可能是对今晚情人的想象,而是对诗人今晚眼前现实的一个描写。这是一次官场职业场上的应酬,大家都在酒桌上热闹地做着游戏,高声地吆喝着,大杯地喝着美酒,红红的高烛鲜艳欲滴,杯杯美酒春暖人心。整个宴会,酒气熏天,热闹非凡。但诗人置身于其中,在热闹喧嚣的背后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从心灵深处泛起的一种落寞。蜡灯愈是红艳,美酒愈是荡人春心,宴会愈是热烈欢快,反衬出主人公内心深处泛起的落寞与寂寥就愈浓烈。强烈的寂寥与落寞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诗人对深藏于内心深处的那个她的思念。 当年怀春的惆怅与偷情的愉悦,执著的爱恋和绵长的相思,都成南柯一梦。这段既缠绵沉痛,又极其真诚的恋情在李商隐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永久的伤痛。其实他的一生都在这段回忆中怅惘与悲哀,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让李商隐终生难以忘怀,直到晚年,李商隐还设法在长安与宋华阳相见。于是才有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的美好回忆。 夜深人静之时,迎着醉人的晚风,于画满彩画的道观阁楼之上,二人相拥而坐,静静欣赏满天繁星的场景恍如就在昨日。进而才有了“身无彩凤双飞翼”,想飞到爱人身边相见,却难以实现的遗憾感叹,再进而才有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坚贞爱情表白,在思念情人的同时也在期待和想象那个遥远的情人有了心灵感应正在思念着自己。 已是凌晨,一夜的欢闹之后,诗人心灵深处留下的是深深的思念与感伤。顺情而下,置身于灯红酒暖的筵席之中,沉浸于昨日美好回忆中的诗人,听到了催促上班的晨鼓,尾联对现实凄凉、落没处境的感叹。“听鼓应官”和“走马兰台”表明身不由己,地位卑下,着一“嗟”字更表明对这一处境的极端无奈。理想的无法实现,现实的卑微、寂寥,有情人的难成眷属,才使诗人生发出类如“漂泊转蓬”的情伤。 如此解读,全诗情理转承恰当合理,情感脉络清晰明透。整首诗感情深挚缠绵,诗人将身世之感并入香艳的情思,以华词艳语反衬出内心深处的落寞、寂寥,因落寞寂寥而生发出内心深处深深的思念,在理想的无法实现之中,转而是诗人对现实的困顿失意的感叹。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情深词丽、婉约曲致、幽深感伤的艺术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74c3c54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