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亲子互动中母亲的行为 LOVE 近年来也有较多 研究着重于探讨抑郁症母亲与孩子的互动状况(Field et al., 2007; Graham et al., 2018; Verhage & Huijbregts, 2013; Vieites & Reeb-Sutherland, 2017)。Field 及其同事 2007 年的实验结果表明,当母亲抑郁时,婴儿和母亲在基线水平表现出更少的沟通交流,婴儿在面对母亲静止的脸时也表现出更少的痛苦行为,而在重逢阶段婴儿和母亲仍然表现出较少的互动,婴儿的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都比母亲未患抑郁症的婴儿更少,抑郁的母亲表现得也较不活跃。相比之下,非抑郁的母亲在重逢阶段和自己的孩子都会表现得非常活跃,似乎想借此将交流恢复到原本 基线水平的状态。而 Graham et al. (2018)的研究结果则表明母亲抑郁的孩子在基线水平表现得和普通孩子 一样,在静止的脸阶段,母亲抑郁的孩子则会表达出更高程度的正性情绪,可能的原因在于,这些母亲 抑郁的孩子在之前经历过母亲较为抑郁的互动,因此他们会放大自己的积极情绪,以期获得母亲的关注 和反应。Vieites 和 Reeb-Sutherland 在 2017 年还运用该实验范式研究未达到诊断标准的抑郁母亲在母婴互动之间的表现,结果显示,未达到诊断标准的抑郁母亲在婴儿出生前半年内对其情绪调节有明显的影响,但不一定会在之后产生深远的影响。由研究方向来看,该领域似乎已经逐渐成为了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一些互动细节也需要继续进行探索。另外,Apter 及其同事(2017)还研究了19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母亲与她们 3 个月大孩子在静止脸实验范式之中的表现,结果表明,有边缘型人格障碍母亲的婴儿会在静止脸阶段表现得更不积极,静止的脸影响了他们的凝视和自我调节行为。而在重逢阶段,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母亲会比普通母亲笑的更少,且有更多侵入性行为。 05 总结与展望 静止脸效应作为一种实验范式已经广泛地在婴儿的认知、情绪、社会化等方面的研究中得到了应用, 并且有助于我们了解心理障碍对婴儿发展产生的影响。近几年来,研究方向已经从早期的儿童的认知、情绪和依恋更多地转变为研究母亲的特质在互动中产生的影响,尤其是母亲的敏感性和抑郁症对母亲在亲子互动中行为的影响。静止脸实验范式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很好地创造一个小的压力环境,激发出婴儿的和父母的互动模式,为研究提供大量丰富的素材。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该实验范式也能够得到更多研究者的重视,更加广泛地被应用于早期婴儿发展的研究之中。该实验范式的应用对于临床干预也非常有启发意义,通过相关研究,研究者们能够了解到儿童在亲子互动中的需求,例如他们需要父母在恰当的时候对他们做出更敏感及时的反应,患有心理障碍的母亲应该从哪些方面注意与婴儿的互动,这对婴儿发展出安全的依恋或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截止目前,在中国还鲜有对静止的脸实验范式的研究和拓展, 由此也可以预见,无论在科研方面还是在临床方面,该实验范式都是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 然而,该实验范式及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该范式属于观察法,虽然在评分上有一定的规则,但难免存在一些主观性,对研究人员的受训要求较高。其次,该实验范式是由静止脸效应发展而来,近年来在实验范式上并无特殊的改进。另外,当前实验范式大多运用在婴儿及其养育者身上,较少有研究使用该范式探究婴儿与陌生人的互动状况。但与陌生人的互动在婴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或许可以聚焦在普通儿童以及心理障碍儿童与陌生人的互动发展之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8071bc709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