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泊秦淮 杜牧

时间:2022-08-12 10:05: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 杜牧是____(朝代)诗人,与_______并称“小李杜”。(答案:唐 李商隐) 2. 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这句中的两个动词“笼”用的形象、准确,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溶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朦胧、冷寂的画面。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4.“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朦胧、冷寂

5.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这首诗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或答: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6.“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是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7. 阅读《泊秦淮》,对其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景,第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洗练,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答案:C(诗中对“商女”的批评只是一个平台,真实的目的是为了批判那些不顾国家安危,一味沉溺花天酒地的统治者们。 8.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社会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答案:D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怎样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的“巴山夜雨”借凄凉的秋夜雨景书写客愁旅况。诗人因归期难料,秋夜听雨,倍感孤寂凄凉。第二次的“巴山夜雨” 写想象中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表现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这样写使诗境于回环映照中更增情韵,融凄清与温煦、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

2.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出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后两句遥想异日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表现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3.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对这一成语的理解。

原指与妻子(或友人)团聚,秉烛长谈离别之情。后泛指与亲友相逢叙旧。 4.“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 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 的憧憬。

(答案:离别的愁苦 相聚的欢乐 或答“离别”“相聚”“愁苦”“欢乐”也对) 5.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6.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诗中运用反衬的写法,来表现诗人孤寂心情的句子是: (同上)

8.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反衬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

9.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不符合诗歌本身韵律要求,你认为累赘吗?为什么?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不但不觉得累赘,反而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全诗跨越时空,把今日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和他日的彼时彼地彼情彼景交织起来写,艺术构思极为巧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89cb18c6529647d27285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