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安宁曹溪寺建筑风格及其宗教文化

时间:2023-03-26 12:04: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谈安宁曹溪寺建筑风格及其宗教文化

作者:赵昆 杨大禹

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3



曹溪寺位于云南省安宁市温泉镇。温泉镇以温泉著称,其泉水水色湛绿、光洁如碧玉,故有“碧玉泉”之美称。曹溪寺所在前临螳螂川,背靠葱山,有碧鸡、龙马、笔架诸峰环绕,寺踞半山间,气象巍巍。

一,曹溪寺的建筑风格类型分析

曹溪寺于上世纪40年代经建筑学家梁思成考证为宋代建筑。寺内现存大雄宝殿、后殿、钟鼓楼等基本保存完好。寺中主殿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中坐,观音、大势至菩萨左右胁侍)。壁后则为“华严三圣”(释迦中坐,文殊、普贤胁侍)木雕像组,1956年经全国佛协副会长周叔伽鉴定为宋代遗物。

1.建筑布局

中国佛寺布局始定型于公元四世纪。作为佛教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寺院与佛教的发展息息相关。自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原起,就与中原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佛寺的布局也随之不断发展。历史上形成的佛寺布局主要有三种。

廊院式是我国佛寺早期的布局形式,即以一座佛殿或佛塔为中心,四周绕以廊屋,形成独立院落,规模大的寺院可由多个院落组成。该布局是受印度佛寺的影响,结合中国宫署建筑形成的。据《后汉书,陶谦传》记载,献帝中平五年至初平四年笮融在徐州“大起浮屠寺,上累金檗,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围,可容三千许人”,这便是以佛塔为中心的。又《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洛阳景乐寺“有佛殿一所,像辇在焉。雕刻巧妙,冠绝一时。堂庞周环,曲房连接,轻条拂户,花蕊被庭”则以佛殿为中心。如唐慈恩寺、南宋平江报恩寺庙等皆为廊院式。廊院式布局适合单座院落,殿塔居中,主次分明;若为多院落群体,则略显主题分散,尤其遇到复杂地形,更难以营造,因而逐渐被取代。

纵轴式是我国寺院的主要布局形式。将殿堂布置于一条轴线上,每个殿堂前面左右各置一座配殿,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各组院落中主体建筑的体量、造型结合所供主像在佛教中的地位而各不相同。大型寺院还可并列两至三条轴线,在侧轴部位建塔院、禅房、花园等。这种布局在唐代敦煌壁画卜就已出现。现存的河北正定隆兴寺大体保持宋代布局,是纵轴式布局的代表。从寺前照壁起,沿南北轴依次建有山门、大觉六师殿、摩尼殿、大悲阁、弥陀殿等殿宇,造型各异。主体建筑大悲阁为多层楼阁式建筑,阁前左右两侧配慈氏阁与转轮藏阁,气势雄伟,为全寺建筑群的高潮。

自由式布局则随藏传佛教兴起,在西藏地区创立。其特点是无明显主轴线,因地制宜,按地形自由布置。这种布局,一方面是受宗山建筑的影响(宗山即西藏地区行政管理机构,一般设于山上,利于防守);另一方面由于藏传佛教宗教内容较多,建筑类型复杂多变。藏族佛寺除佛殿及经堂外,还有灵塔殿、转经廊、喇嘛塔、活佛公署、喇嘛住宅等。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依山傍水,层楼高耸,金顶碧瓦,巍峨庄严,方圆约20余公顷,周围筑城垣,寺内有60个康村,数十处殿堂及历代班禅灵塔。该寺布局变化自如,主次有秩,是自由式布局的成功之作。

除三种基本布局外,寺院布局还有一些特例。如依山临壑的河南汝州风穴寺,悬建于峭壁山腰的山西浑源悬空寺,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苏州紫金庵等,体现了中国寺庙布局灵活多样的特点。




安宁曹溪寺采用了并列两轴的布局。入山门首先见到一面照壁,上书金色佛字,照壁左右各有庭院,左边的庭院所处轴线上依次排列着该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以及正在重建的观音殿(原观音殿曾多次被焚毁和重建)。右侧轴线则布置有禅房和花园。

2、建筑及雕塑

曹溪寺大雄宝殿坐西向东,屋顶为重檐歇山式,以斗拱支撑屋顶,全系木结构。大殿表面为三格,实则四根中柱将殿堂分成五格,俗称明三暗五。大殿不太高,外观呈宽形,显得稳固、庄重。殿内柱子粗大且量多,显得凝重。由于用料粗壮,结构古朴,计算精确,虽多次修葺,主要梁柱却一直未换。大殿的前檐下有一直径30厘米的圆孔,每逢甲子年中秋之夜,皓月东升,高至五十度时,月光透过圆窗,直射佛祖金身,其圆如镜,先悬额端,随月亮渐升,光影渐渐下移,沿鼻梁直下,嵌于大佛胸前,又移至肚脐,倏然而逝,这种奇观被称作“天涵宝月”。这是我国古代匠人运用天文、数学、物理学和建筑学巧妙结合创造的奇观。安宁段昕曾写诗描绘道:“南华别派悟宗乘,西鹫飞来翠几层,法指动时天不夜,禅心静处月初升。金波穆穆香台镜,珠色溶溶暗室灯,为问慧光圆满否?万山如昼赤文腾。”

曹溪寺内有四十七尊佛像,其中“华严三圣”组像最为精美珍贵。雕像形象生动、雕工精湛,且极具文物价值。佛像大小和真人相似,虽面容慈祥,但从眉宇间却透出淡淡愁容。这正是当时宋朝廷积弱、百姓对外患担忧在艺术上的真实反映。

二、曹溪寺佛教渊源

1.曹溪寺名称“曹溪”来由

曹溪寺背枕葱茏岭,临螳螂川,左潮泉,右珍珠,俯视温汤,地势近似于韶州(今广东韶关)。相传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在广东韶州曹溪宝林寺大兴佛法,派他的弟子到云南传播“顿悟成佛”的教义。其弟子来到温泉,见此地山水秀美,地形近似韶州曹溪,于是在此建寺。但这只是传说。

考古证实,安宁曹溪寺建于南宋末年,和慧能所处时代相去甚远。该寺名“曹溪”,与韶州曹溪确有渊源。禅宗人滇前,此地一直信奉西藏喇嘛教,宋末元初时禅宗传人云南,很快在昆明地区传开。曹溪寺早期情况,未有文献提及,至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五叶禅师道成重修寺宇,请留居寺内的杨慎写下《重修曹溪寺记》。杨慎指出该寺是禅宗六祖慧能的道场,与慧能驻地的曹溪借喻“法流”一脉相承。文章着重介绍寺附近小泉(后人称“圣水”),每天三次流量特别大(“来潮”)。后人在泉下凿池蓄水,相传“来潮”时,“泉神金酴”(蟾蜍)会在池中出现。杨慎叙述该寺兴衰时,特别把上述现象称为“异境”,暗指该异境与韶州曹溪暗合。

六祖于广东韶州曹溪宝林寺传法,倡导“顿悟法门”,开创禅宗的南宗一派,其信徒众多,影响深远。是否因六祖驻地有曹溪,安宁也有“圣水”,信徒们从而兴建了曹溪寺,抑或寺建成后,借六祖驻地曹溪作为寺名,目前尚待考证。

2.禅宗兴起与六祖慧能

六祖慧能在禅宗历史上是划时代的人物。在六祖那个时代,禅宗内部发生了一场关于“修

身”还是“修心”的大争论。这个争论,具体便在于神秀和慧能的两首偈子所表达的两种观点。


以神秀为代表的一派主张“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赞同修身成佛,成佛要通过身体修行、持戒,并认为如果不付出个人的艰辛则难以成佛。这也是当时禅宗的主流思想。

而慧能则认为神秀不彻底,既然神秀承认“万事皆空”,他的身体也该是“空”,就不必“时时勤拂拭”。慧能主张“修心”成佛,提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偈子,认为只要解决了心的问题,就可以成佛。因为身是“空”,而“心”是实的,因而修行只能修心。

慧能观点的意义在于他从禅的角度出发,圆满地阐述了释迦牟尼佛关于“佛”的真实含义。释迦牟尼佛认为,“佛”就是“觉悟”,人觉悟了就可以成佛,但如何觉悟,释迦牟尼佛没说。慧能认为,释迦牟尼佛说的觉悟就在于人心的一念之间,就是所谓“顿悟”,在这里,慧能的观点准确地体现了释迦牟尼佛思想的精髓。

三。总结

佛寺作为佛教精神的实际载体,在中国的古代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安宁曹溪寺以其别具匠心的“天涵宝月”奇观,向我们展示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及独特的宗教理解:60年的光阴,就为刹那的佛光一—这正是“顿悟”的真谛。正是这种匠人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使得我们后人能看到现在的各种传世奇迹。

[ 杨大禹,昆明理工大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8d1f5e7fd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