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论简要材料

时间:2023-01-16 10:27: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认知失调论是范斯廷在1957年《认知失调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范斯廷所说的认知,指的是认识体系的因素,即一个人意识到的一切有关于环境、个人的任何认识,如事实、信念、意见、情感等。如果一个事物尚未被意识到,就不是认知的因素。范斯廷认为人的认知因素是无穷无尽的,各种认知因素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协调、不协调、不相关,而我们总是力求使不协调的认知协调起来,但是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到这一点。比如,一个人爱吸烟(行为)但听说吸烟有害于健康(意见),于是认知之间(行为与意见之间)产生了不协调。所谓不协调指的是从一个认知能推导出另一认知的对立面来。如,吸烟有害健康这个认知,可以推导出“不应吸烟”这个认知来,而这与吸烟者的行为是相对立的。如果一个人未意识到或不承认二者的对立,那么,不协调也不会产生。范斯廷认为,不协调有各种表现。如后获得的认知与先前的认知的不协调,原先所抱的希望未实现的不协调,作出的决定以后尚有某种遗憾的失调等。但范斯廷所说的认知失调的中心问题是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不协调是一个总的表现,认知结构中的不协调尚存在着程度的差别。有的不协调的程度很严重,有的则轻一些。不协调的程度由认知对个人的重要性和不协调认知在全部认知中的比例所决定。认知不协调,就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它具有动机作用,会驱使人想办法去消除失调状态,使原本失调的认知因素协调起来。减少和削弱不协调有三种主要途径:排除或减少不协调因素,使不协调的关系变得协调起来;增加协调的认知因素,使协调得到加强;和改变认知因素的重要程度使不协调得以减少或消除。认知失调论以简明的形式解释了认知失调形成的原因以及消除方法。这种解释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体验或证明的,因而很容易被人所接受。大众传媒改变受众态度,实际上就是促进、帮助受众的自我调节。



()一种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认知失调论态度改变的心理机制是什么?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论企图作出合理的解释。认知一致论(或认知均衡论)在当前是一种主要的比较占优势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有一种在认识中追求一致、力图逃避内部不平衡状态的意向。当态度的某一成分发生改变时,就会破坏态度各成分间的平衡状态。由态度各成分间的失衡所引起的否定的心理体验,是态度改变的动力。认识一致论有若干种变式.中影响较大的是菲斯汀格的认知失调论。这种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搿认知因素弦,.它包括一个人的信念、意见,对事实的了解,对行为的觉知以及任何其他认识。两个认知因素可以是无关的,也可以是有关的,其关系可以是协调一致的,也可以是不协调的。人总是力求使认知一致。当一种认知成分与有关态度对象的事实不一致的时候,当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信念,态度不一致的时候,当事人就处在认知失调状态之中。例如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智力水平很高,但在一次考试中他却没有及格,他对自己智力的认识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实就不一致·又如一个好抽烟的人从报纸上得到抽烟与肺癌有关的报道时,他的已有行为与新的认识之间就产生了不一致。在认知一致的几种变式中,菲斯汀格理论的特点在于,他所说的“一致”“不一致一,是指人对于有关对象的两个认知成分间的一致与不一致,其中又特别集中在一个人信念、态度与行为之间一致与不一致的问题上。这一理论认为,不一致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引起心理紧张,从而产生减少和消除不协调状态的动机。紧张状态愈厉害,减少和消除它的愿望也就愈强烈。4减少和消除不协调状态有多种途径t(1)减少不协调认知的重要性。如上述自视聪明而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可以用“一次偶然的考试不说明什么问题”来消除内心失衡·(2)否认与已有态度不一致的信息。如一个“瘾君子'在听到“抽烟与肺癌有关”消息后,可能会举出若干事例来否认这一消息的可靠性。(3)增加协调的认知。即找出一种起调和作用的认知元素,使得人既不用否认新的信息,又可为已有的行为作辩护。抽烟者可改用抽过滤嘴香烟。(4)改变不协调的两个认知元素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当一个人由乎采取一种与自己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体验到不协调时,要么中止行为;要么改变态度,以使二者一致起来。例如一个人本不喜欢某一工作,但他又一直从事该项工作。为了减轻不






协调所产生的压力,他可增加一些协调的认知,如说这工作“工资高力、“比较稳定一。如果他不能成功地为自己寻找类似的理由时,他就只有改变态度和行为中任何一方面来达成协调,要么他辞去该项工作,另谋职业,要么改变对工作的态度,逐渐喜欢这项工作。按照认知失调论的解释,引起态度改变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充分理出来为自己的与已有态度不一致的行为作辩护·

认知失调作为解释态度转变机制的一种理论,仍有它不完善之处。例如有人指出,夸大认知一致性在态度形成与改变中的作用是不合适的。因为人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是完全合乎理性的,并不总是符合认知协调原则,人有时是可以找到某种在冲突的、不一致环境中生活的方式的。o,但这一理论可以较好地说明许多态度转变的心理事实,有其合理之处,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例如·(1)为了有效地转变一个人的态度,必须向他提供与其原有观念、态度不一致的事实、信息,以引起他认知失调或思想斗争,(2)设法使当事人意识到态度所涉及的事物对于他个人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当不协调的认识与个人关系重大时,才能引起他较大的心理紧张,(3)让一个人从事与其原有态度不一致的行动,可以使他处于认知失调状态,从而为其实现态度转变准备时机·

浅述“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论是费斯廷格在1957年《认知失调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费斯廷格所说的认知,指的是认识体系的因素,即一个人意识到的一切有关于环境、个人的任何认识,如事实、信念、意见、情感等。如果一个事物尚未被意识到,就不是认知的因素。费斯廷格认为人的认知因素是无穷无尽的,各种认知因素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协调、不协调、不相关,而我们总是力求使不协调的认知协调起来,但是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到这一点。比如,一个人爱吸烟(行为),但听说吸烟有害于健康(意见),于是认知之间(行为与意见之间)产生了不协调。所谓不协调指的是从一个认知能推导出另一认知的对立面来。如,吸烟有害健康这个认知,可以推导出“不应吸烟”这个认知来,而这与吸烟者的行为是相对立的。如果一个人未意识到或不承认二者的对立,那么,不协调也不会产生。费斯廷格认为,不协调有各种表现。如后获得的认知与先前的认知的不协调,原先所抱的希望未实现的不协调,作出的决定以后尚有某种遗憾的失调等。但费斯廷格所说的认知失调的中心问题是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不协调是一个总的表现,认知结构中的不协调尚存在着程度的差别。有的不协调的程度很严重,有的则轻一些。不协调的程度由认知对个人的重要性和不协调认知在全部认知中的比例所决定。认知不协调,就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它具有动机作用,会驱使人想办法去消除失调状态,使原本失调的认知因素协调起来。减少和削弱不协调有三种主要途径:排除或减少不协调因素,使不协调的关系变得协调起来;增加协调的认知因素,使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92d8ebed9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