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读后感1000字 马克思主义范文1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矗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玻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范文2 在复习马原时,我才第一次较为认真地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因而有幸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我个人知识水平而言,我觉得他的哲学还是很符合客观规律的,这激发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再加上生活在一个据说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领导下的国家,被众多的自称是为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带领走向传说中无比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我不得不对这泛滥的而又神秘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 《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类的书一般都涵括了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当家的胡BOSS的着作。我读的这一本有点不一般,它没有包括斯大林的着作,不过鉴于他已经被二十大打倒,没有他也就无所谓了。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这些革命家的写作风格有了很直观的感受。 马克思与恩格思的文章言简意赅,理论性极强,具有鲜明的攻击性和批判性,理解他们的作品需要一定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基础(主要是西方的),由于我在这些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读起来十分吃力,耗时长却没有完全理解。 列宁的文章主要是对两位思想先驱者的作品的诠释,不过不得不说,他的诠释比原着更理论,读他的文章就好像在读康德的哲学着作,晦涩难懂。列宁先生的作品在我看来,比较适合作研究文献,而不适宜作阅读材料。 毛泽东的文章是我最喜欢的,语言通俗易懂,举例丰富洽当,联系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解读、宣扬。他的《认识论》、《实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更深入的理解,我们的马原课本上关于矛盾论,辩证法,实践论等讲述都取自他老人家的着作。他的其它作品,如《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等,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很多富有指导性的意见,他同样也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性,认为要先发展经济,才能发展社会主义,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就单看这些作品,可以说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理论家了。读他的作品轻松愉快,又能充分理解。 邓小平的文章很实际,他是在十年文革之后思想混乱、经济萧条之际,根据这些现实国情,把自己的意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发表出来,这些意见现在看来可能理所当然,可在当时真可算的上是石破天惊了。在改革开始之前,他还写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思想进行自己的解读,这样解开了左倾主义者的思想包袱,也统一稳定了全国思想,消除了改革可能带来的一些混乱。作为改革的总设计师,他又根据改革中现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94f88e3a2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