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金•莫顿 1910-2003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1949 《论理论社会学》1967 《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1973 《社会研究与从事专门职业》1982 《论社会结构与科学》1995 “中层理论是处于下面两者之间的理论,一方面是在日常研究中大量发展了的微观的而又不必要的研究假设,另一方面是发展统一理论的全面系统的努力,这种统一的理论可以解释‘所有’被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一致性”。 ——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中层功能理论的源起 -帕森斯创立的理论体系过于庞大,难以实践 -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的相对脱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学研究的分化 -20c60s,社会动荡不堪,冲突不断,急需具体理论予以指导 -在西方各种危机面前,帕森斯学说遇到了各方面的批判、系统修正 对宏大功能主义的批判 -功能统一性 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对整个社会具有功能 -功能普遍性 所有标准化的社会形式或文化形式都具有积极功能 -功能不可或缺性 特定的社会结构与制度化形式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 ——功能不可或缺 结构不可或缺 中层功能分析的范式(原则) 功能归属问题 对模式化的社会或文化项目的选择 主观意向问题 客观后果问题(有目的的行动的非预料的结果) 功能指向问题 功能与反功能 功能需求问题 建立功能必要条件的类型及其合法有效的程序 功能实现机制问题 功能如何发挥 功能选择问题 功能替代的范围 结构约束问题 功能发挥在社会系统和文化形式中的伸缩性 动态与变迁问题 提供研究动力学与变迁的方法 功能分析的有效性问题 功能分析的经验可证实性 功能分析的意识形态问题 功能分析本身 具体的功能阐释 中层功能理论的基本特征 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且根据这一理论是可以通过经验加以验证的。 它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一般由几组有限的假定组成,且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出能够接受经验调查证实的具体假设。 它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中去,成为社会学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它能区分出宏观社会学问题和微观社会学问题,从而划清宏观与微观的界限。 它传承了早期社会学家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建构策略,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 它没有认定自己可以对当今一切紧迫的实际问题提出理论解决的思路。 对“功能”的区分 正功能与反功能 正功能——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反功能——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观察到的结果。 显功能与潜功能 显功能——有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有意造成并可以认识到的后果。 潜功能——具有相应的作用,但并非有意造成的不被认识到的后果。 科学社会学 清教主义无意地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制度化 “宗教-----不管出于什么缘由-----曾经采纳了一种本质上属于科学的思想,从而使该时期典型的科学态度得到了加强。流行于这个社会的种种对待自然现象的态度导源于科学和宗教这两者,它们无意地支持着新科学特有的观念的持续盛行。” 科学的规范结构 把科学看作一种社会制度加以研究,认为科学具有自己独特的规范结构和运行机制。 科学的精神气质 普遍主义 公有主义 无私利性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现代社会学理论 乔治••霍曼斯 《人类群体》1950 《婚姻、权利及最终原因:对单系交表婚姻的研究》1955 《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1961 《社会科学的本质》1967 交换理论的思想背景 1、 经济学的功力主义传统 亚当••斯密 边沁 2、 人类学中的交换论,费雷泽 马林诺夫斯基-库拉图 莫斯-馈赠 列维—斯特劳斯 3、 行为主义心理学 (桑代克 斯金纳) 在任何具体的场合,有机体的行为服从最大酬赏和最小惩罚原则。 有机体将重复那些已经证明能够得到酬赏的行为 有机体在某种场合下的行为得到酬赏,如再次出现类似的场合时,他就会重复那种行为。 当前的刺激如果在过去的某种情况下曾得到酬赏,则这种刺激将引起与过去类似的行为。 只有不断的得到酬赏,行为的重复才能不断的发生。 如果某一行为以前得到酬赏,但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突然一无所获,有机体就会有情绪波动。 某种行为得到的酬赏越多,(由于满足)有机体就认为越不值得去做,而宁可去做另一种行为以得到其他奖赏。 基本交换原理的主要概念 ➢ 刺激:环境中的暗示,个体是用行动对它做出反应的。 ➢ 行动:旨在得到报酬与避免惩罚的个体的行为。 ➢ 感觉:一个特定的共同体的成员用以交流感情和态度的各种活动。 ➢ 互动:社会行为,在社会行为中人们的活动是彼此指向对方的。 ➢ 价值:人从一行动单位中得到的加强或惩罚的程度。 ➢ 酬赏:人们得到的任何为他们所积极评价的事物或活动。 ➢ 成本:从事一系列行为时所放弃的酬赏与招致的惩罚。 ➢ 收益:从事某一活动所得减去成本的酬赏。 成本命题——就人的全部行动而言,某人的一个行动越是经常得到酬赏,他就会越有可能进行这种行为。 刺激命题——如果以前某一特定刺激或一系列刺激的出现都使某人得到酬赏,则当日前的刺激与该刺激越是相似,他就越有可能进行这种行动或相似行动。 价值命题——对个体来说,其行动的结果越是有价值,他就越有可能从事这种行动。 剥夺/满足命题——某人最近越是经常得到一种特定的报酬,则对他而言,这种报酬的增加就越没有价值。 攻击/赞同命题——当一个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报酬或得到预料之外的惩罚,他就会非常愤怒,并可能做出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 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预期的报酬,尤其比预期更大的报酬,或没有受到预期的惩罚,他就会高兴并更有可能做出这种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 理性命题——在两种行动之间进行选择时,人们会根据当时的认知,选择随获利可能性的增强其结果的总价值也会增大的行为。 从行为到宏观结构 资本—给他人强化刺激或酬赏 报酬的界定 普适的奖励刺激 获取报酬的规范 效率提高,扩大酬赏的范围 投资收益增加 普适刺激物和酬赏规范分化出了系统 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社会系统形成 组织模式形成的特征 a) 拥有资本(酬赏能力)的人为创立更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行投资,可以增加自己与组织化中的个人的报酬。 b) 随着报酬的增加,他们可能为更复杂的组织类型投资。 c) 不断复杂化的组织形式首先要求使用普适的强化刺激物,然后要求规范法则来调节活动。 d) 组织形式的复杂化要求分化出子单位,从而确保普适强化刺激物的稳定性和规范法则的完整性。 e) 分化之后可能进一步扩大互动的网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97a29b9c77da26925c5b0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