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青山,静待花开 作者:王洪梅 来源:《领导文萃》 2019年第16期 王洪梅 提起韩信,后人无不知“胯下之辱”的故事。人们从这个故事看到的是忍辱负重的韩信。一辱一忍,韩信千古留名。然而仔细回味这个故事,人们不免发问,韩信因何具有如此超强的忍受力?是迫于发难者屠夫的淫威,还是出于自身人穷志短的心虚?其实都不是。彼时的韩信虽无一技之长,食不果腹,但他正在乱世中静待时机,等待出头之日。他韬光养晦,每天怀抱一把宝剑,潜心专研兵书,最终在天下云集起义之时“仗剑投军”,封侯封王,终成大业。原来,强敌面前,韩信不以恶制恶,也没有以死相磕,是想留得千金之躯去实现梦想。 太史公曰:“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死得不值,命如鸿毛;死得其所,命比泰山。越王勾践,会稽一战,身败被俘,以做奴为仆,求得夫差放其一条生路。人前牵马坠蹬,尝粪问疾,极显丧家犬般的狼狈;人后卧薪尝胆,磨砺心智,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二十年后,终于实现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大志。曾经呼风唤雨的君王,成为败寇之时,没有大义凛然、以身殉国,也没有以命相搏、宁为玉碎,而是忍下国仇,吞下家恨,原来是为了留得三寸气在,积蓄力量,雪耻前仇。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在杜牧笔下,能容纳羞愧,忍受屈辱,方为男子汉大丈夫。这里的忍不是“吞声踯躅不敢言”的无奈,而是不做无谓牺牲的智慧;这里的忍不是“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无措,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从容。正因为如此,刘邦先入关中,拒守函谷关激怒项羽后,没有坐以待毙,亦没有以卵击石,而是主动赴鸿门谢罪。宴会上,刘邦示弱表忠心,打消了项羽的疑虑,得以保存实力,才有了日后的反戈一击,逼迫项羽自刎乌江。 都说成王败寇,如果败寇能于艰难困苦中,以瓦全之志,磨砺意志,也会玉汝于成。历史上这些事例,无不说明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的人注定不是庸人。他们深谙生命之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留得三寸气在,不怕没出头之日。遭人误会,不辩驳,而是用行动去证明,何尝不是一种高姿态;遭受委屈不抱怨,而是用微笑面对,未尝不是一种好心态;遭遇羞辱,不怒发冲冠,而是以德报怨,谁说不是一种大气量? 历史长河,各色人物,百态千姿,任凭后人评说。所有这些忍为上策的故事,无不告诉我们:与其把生命消耗在口舌之争,利欲相搏上,不如让有限的生命,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使其价值最大化。因为留得青山常在,一转身就会遍地花开。 (摘自《思维与智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9b64ffba1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