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亭记(清)郑珍 地,旧圃也。余居竹溪之十二年,始化蔬为花木,其前割田三之一为方池,源于檐,而冬夏常不涸。因种夫容其中[2],缘以绿节[3],遂为外屏。其中多鲋鱼,可玩可饵。手植柳四五株,荫之上,列杂树,四时皆有花,而亭适当枣下。大人嗜钓[4],非深冬,常在溪。太孺人善病而好劳[5],不可拂。每日暄夕佳,携妻若妹若小儿女[6],奉孺人坐亭上。或据树后诵书、咏诗,思昔贤随遇守分之遗风;或偕儿女粘飞虫、呼蝼蚁,观其君臣劳逸部勒[7];或学鹊楂楂鸣[8]、役挼花、惊潜鱼,为种种儿戏。孺人虽笑骂之,而纺砖絮櫼未尝一辍手[9]。夏荷秋兰梅萱冬春,盖三年于此矣。 咸曰:“亭无名,何因以斗谥之[10]。”或问故。为之歌曰:“斗兮斗兮不余乎,期亭之存兮系余怀。亭不存兮余之悲,而余惟亭之存兮?斗兮斗兮。”歌终,咸不能复问名亭之故,竟无知者。 注释: [1]斗亭:作者有《双枣树》诗说:“几年亭破草荒芜,旧为阿孃拜斗处。”应是斗亭命名的由来。拜斗,为道家礼拜北斗星的仪式。[2]夫容:即芙蓉。[3]绿节:菰的别称。[4]大人:作者父亲。[5]太孺人:尊称母亲。善病:多病。[6]若:同。[7]部勒:部署、约束。[8]楂:即“喳”。[9]纺砖:镇定纺车的砖头。絮櫼(jiān):似为纺车上的小部件。[10]谥:称。 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贵州遵义人。近代经学家、古文家、诗人。早年研究经学、小学,道光十七年(1837)中举人,官荔波县训导。后屡次入京应进士试不中。晚年绝意于仕途,归故里,从事著述。他主要以诗歌著称当时,并为后来“同光体”作者所宗尚;也擅长古文,黎庶昌选其《梅峐记》等七篇入《续古文辞类纂》,可见其在后期桐城派古文家心目中占有一定地位。他的著作收入1940年赵恺编《巢经巢全集》。 本文选自《巢经巢文集》卷三。郑珍对母亲至孝,写有多篇文章怀念母亲。此文追忆他与母亲在斗亭共同度过的三年时光,描写生活琐事,充满天伦乐趣。结尾的歌则表达了作者外出时对多病的母亲的挂念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523a09f2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