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差之后 作文说明: 1、 作文选材于学生而言,考试尤其是考试考差之后,是一个严肃和沉重的话题,几乎是每一学生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以此选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2、 如何写作“严肃”素材作文,写出新意。 3、 请同学们做好笔记 一、 想一想 由谈话方式引起话题 问题:同学们,在学习中我们最怕什么啊? 考试考差了会怎么样呢? 二、 作文写作思路 (一) 确立主题(明确写作方向) 1、想一想,我们考差之后特别是对于大型的考试,我们的心情怎么样呢? 2、以自己的考试总结、以老师或家长的鼓励确定为《考差之后》作文主题。 (二)写作思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1、以老师的鼓励为主题 选择一个写作的起点(从哪里写起、动笔) 回忆一场考试,知道考差的结果。 例:当我知道了考试的结果后,感觉到问题很严重,就像发生了一场8级大地震一样。(汶川大地震同学们没感觉到,但考试这场地震,大家一定感觉到了)一时间思维混乱了,整个人恍恍惚惚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分析: 例: 这个星期,我们学校准备了一次期中考试,我以为自己考得很好,可是,当昨天语文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我完全惊呆了,卷面上写着鲜红的七十五分,我好像从天上掉到了地上。这是我的试卷吗?不可能呀,我不可能只考了这么几分?我怎么会考得这么差? 分析: 例:当这次期中考试成绩公布后,我再也高兴不起来了,我从第一名掉到了第五名。活泼好动的我一下子变得没精打采;爱说爱笑的我一下子变得沉默。 析: 分 想到老师和父母的批评,自己又将受到惩罚。 例:感到同学们都在看我,那嘲笑的目光“射”在我身上,令我感到“毛骨耸然”。我怎么样对得起对我期望高的爸爸妈妈和老师呀。我顿时像霜打的茄子,一下子垂头丧气了。下课了,几个好朋友来问我考了多少分,我红着脸说:“这次我考得可差了,一定没有你们好,你们别来挖苦我了。” 这时我脑子里没了老师以前亲切的笑脸,都是老师严厉的目光和责备------- (放学了,我慢吞吞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想着回到家要是让老妈知道我老这么差,不吃一顿“男女混合双打”才怪呢! ) 析: 分 例:老师会不会叫自己去呢?当然我是不希望的。接下来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我将被老师叫到办公室。 分析: 走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主要写自己的心理活动) 例:走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我高一脚低一脚的,腿有点不听使唤。在成绩的面前,我又不得不做好准备,去“迎接”老师的批评和责备。同时还想着自己要做检讨,是自己辜负了老师的期望。 分析: 接下来到老师办公室会怎么样呢? 例:班主任却笑咪咪地对她说:“你来了,太好啦!你终于不是第一名了。”我大吃一惊:“老师,您说什么呀?”老师示意我坐下,然后看了看我,认真的说“你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想想看,你以前是什么状态?”“保持第一。“而现在呢?”“争取重新考第一。”“这样一个转变,你的积极性是不是更加高了呀?”“好像是。”“什么好像是?肯定是!这对你最后的冲刺肯定有好处。 分析: 在这个时候,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怎么来描述呢? 文章最后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同学们想想怎么结尾呢? 2、以家长的鼓励为主题。 作文写作的起点(略) 自己的心情状态等(略) 考差了后学生最怕的是见家长和让家长签字。怎么办? 联系协助生活实际,如考得很好的时候,家长往往会怎样啊? 学生回答: 例:放学了,我慢吞吞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想:“回到家要是让老妈知道我老这么差,不吃一顿”男女混合双打“才怪呢!唉,我怎么样就考得这么差呀!”不知不觉,我已经 走到了家门口,正欲伸手去按门铃,又把手收了回来,又想了一会儿,终于,我鼓足了勇气,按下了门铃。 分析: 例:放学了,我慢慢吞吞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觉回家的路竟是这么短,仿佛一下子就到了家门口。今天走路怎么这么快,我是多么希望回家的路再长一点啊。 分析: 例:放学了,我慢慢吞吞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脑子里全是我以前取得好成绩的时候的画面。爸爸妈妈亲切、慈爱的笑脸;爸爸妈妈开心的样子;爸爸妈妈得意满足的神情;还有那“特殊”的饭菜照顾以及种种的奖励和许诺。我几乎完全沉浸在幸福的氛围中了。 分析: 到家门口时,犹豫不决的状态(略) 进屋以后。(注意细节描写、人物对话)详写 例写:爸妈在做什么?爸爸在书房看书,妈妈在厨房正做着香喷喷的饭菜。 我呢?则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卧室。 吃饭时的情景。爸妈没有问起我的成绩,仍然很亲切、热情,与平时没有两样。 我呢?则感到很不自然。几次想张开口说,但又没说出口。(欲言又止) 妈妈给我夹平时我最喜欢的菜(细节),一个劲地说多吃点,我却没吃多少。爸妈却在谈论天气的情况。 吃饭快要结束时,这时候爸妈是该问成绩的时候了吧?(关键时刻来了) 转折:爸爸发话了。(样子),兴奋地说,终于等到期中考试结束了------(干什么啊?看成绩?)我们终于有时间去海边玩了。妈妈笑着说,这是我们答应过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70f30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