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引言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来,灾难事件发生的概率并没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减少。而我国作为自然灾害发生作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相关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导致我国在灾害防御和治理方面效果并不显著。灾害事件的发生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对我国民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灾难事件一时间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而在如今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电视、网络成为了人们掌握新闻内容的主要手段和途径。目前,我国民众在相关内容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新闻媒体的报道观念也越来越积极,但是从实际角度出发,不难发现,现阶段,灾难新闻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灾难新闻报道也迈入了误区,解决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的现存问题迫在眉睫。 1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含义 1.1 灾难的类型以及特点 从内容角度来说,所谓的灾难主要指的是造成一定损失和困苦的天灾人祸,可以将灾难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种是人类由于自身原因而最终导致的灾难,即人祸,例如,交通安全事件、煤气瓦斯泄露、战争等等,第二种主要指的是天灾即人类无法对自然性的灾害进行一定的防范,例如,火山爆发、洪水、地震等等[1]。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事故类以及自然灾害类是我国发生灾害的主要类型,对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了威胁,例如众所周知的非典、禽流感等灾难事件。对其实质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不难发现,灾难事件具有以下 特点。 1)突发性,意外爆发,灾难事件出乎人意料的发生,在爆发前期没有任何征兆和迹象,人们在面对这种突发事件时也来不及利用合理的应对措施来解决,在毫无防范之下对自身的人身安全就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和影响,例如,在凌晨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就导致25万左右的民众失去了生命。 2)震撼性,强烈冲突,灾难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或者是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错综复杂力量的对抗和较量,所谓的正义和黑暗等等,可以说这种强烈的冲突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在面对洪水爆发时齐心协力团结的精神,以及在面对非典疫情时体现的各种社会矛盾问题,政府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及时的进行了一定的思想沟通,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种现象。 3)破坏性,严重后果,可以说无论是哪种类型灾难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都对人们的生命和社会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阻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例如,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的火灾,就直接造成了国民经济损失高达85.1亿元。 1.2 灾难新闻报道的内容 灾难新闻的报道在我国新闻传播行业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灾难事件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避免的话,那么对于传播行业来说,灾难新闻的报道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新闻价值。对灾难事件的特点进行一定的了解,不难发现,灾难新闻自身具有一定的价值要素和较高的播报价值,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成为了新闻专业者争抢的重点内容,因此灾难新闻也比其他类型的新闻更易被民众所接受[2]。灾难新闻的划分和归纳也具有一定的意义,有效的媒体资源和社会关注度,决定了灾难新闻的实际价值,对新闻传播的实际组成因素和灾难事件自身体现的特点进行一定的研究,可以将灾难新闻的定义标准归纳为以下几点。 1)新近性原则是新闻需要遵守的内容,要对灾难的发生时间、地点以及地理范围进行明确的规定,例如,刚刚发生的地震时间以及波及的受害民众等等。 2)灾难事件的突发性、偶然性等特点都能够成为吸引社会大众的焦点,满足民众的好奇心。 3)灾难发生对周围的影响,灾难事件产生的危害性,例如 ,在整场事件中人们的伤亡情况,财产损失程度等等,掌握自身所在周围环境对自身利益的影响 程度。 4)灾难发生的意外性,灾难发生具有一定的不可控制性,可以说灾难自身存在的这种特质,导致了破坏性的增强,造成严重的后果。 5)灾难卷入的相关人员或者机构的身份,获得民众关注的社会机构或人物,能够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 水平。 2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现阶段我国新闻报道的模式正在逐渐的完善,在相应的行业领域中也获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灾难新闻的报道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著,例如,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以及信息同质化等等,主要内容如下。 2.1 灾难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就是所谓的人文关怀,在实际的事件发生过程中,能够以人作为最终的价值体现参考,能够理解人。但是我国大多数媒体行业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合符制定原则的事情发生,例如,在版面制作中,大量的使用事件血腥的照片或者是图片吸引民众的注意力,但是这种行为直接忽略了民众的心理感受和承受能力,并没有对灾难的实际场面进行合理的处理,还有些编辑利用粗鲁的态度采访民众,以及拍下了受害亲人悲痛欲绝的表情,在很大程度上对受害家属和特殊民众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可以说在灾难事件发生时,部分新闻记者为了达到采访目的不择手段,非但没有体现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质,还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社会民众的反感和不满[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e0eb0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46.html